武漢,黃鵠台。
夏季炎熱之時,劉備常在夏秋時,為了避暑、避雨水之潮濕,率文武到黃鵠台辦公。在劉禪上位後,朝堂沿襲舊製,尚書、禦史二台依舊至黃鵠台辦公。
今費觀正向劉禪、諸葛亮二人彙報壽春戰事進展,且向二人傳達霍峻的需求。
“相父,今司馬懿蠢蠢欲動,如真與河朔之士相彙,恐對我江淮大軍不利。為防有失,或可從仲父之語,令江漢、隴右出兵,以為牽製之用。”劉禪思慮少許,說道。
“陛下之語,正切今下之要!”
諸葛亮撫扇而思,說道:“今可遣使至隴右,說服馬超出兵隴右。其間有薑冏父子勸諫,加之馬超常有不軌之圖,令其出兵不難!”
“至於江漢,呂子明染疾病重,今歸江陵調養,僅憑文仲業獨自出兵,恐非司馬懿之敵!”
曹魏南征期間,呂蒙率兵禦敵。然在司馬懿退兵之後,呂蒙則患疾病,無法處理襄樊軍事。今下呂蒙從襄樊至江陵養病,而後文聘從江陵到襄樊,代呂蒙履職。
諸葛亮似乎明白霍峻之意,說道:“臣雖非沙場宿將,但卻粗知兵事。今下之事,亮願將寡兵,出兵江漢,以為牽製司馬懿之用。”
“相父率兵牽製?”
劉禪愣了愣,遲疑說道:“相父,魏賊與蠻夷不同。賊將司馬懿詭計多端,用兵出眾。昔以詐計誘破元公,而後又堵先帝於白鹿原。今下不如令趙老將軍與文將軍同出江漢,以牽製司馬懿。”
諸葛亮雖領過兵馬,且有不俗的戰績,如降服南中蠻夷與五溪蠻。但論實力而言,司馬懿與魏兵遠比蠻夷強多了。
今下諸葛亮欲率兵北伐,讓劉禪心間難免有所疑慮。但疑慮之餘,劉禪卻又有些相信諸葛亮。畢竟劉禪與諸葛亮相處多年,深知諸葛亮為人謹慎,絕不會無的放矢。
“陛下放心!”
諸葛亮撫扇而笑,說道:“臣雖粗知兵略,但卻深諳孫子之語。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今若率兵出江漢,非為破敵,而是為牽製司馬懿!”
“趙老將軍雖膽略達人,但卻寡將大軍。臣幸有領兵平蠻之經驗,曉兵馬布置輕重,今願領兵北上。”
今下霍峻讓他督兵江漢之語,加上昔日送彆之語,諸葛亮能體會霍峻用意,即讓他嘗試與魏軍交手,感受司馬懿的用兵風格。
畢竟霍峻雖信任諸葛亮用兵能力,但不代表諸葛亮初領兵,便能具備其巔峰時刻的水平。
大部分將領非生而知之者,而是需要軍事經驗喂養。昔平南中,霍峻讓諸葛亮練手;今出江漢,則是讓諸葛亮感受下司馬懿的用兵風格。
在霍峻眼裡,曆史上一伐隴右失敗,除了諸葛亮用人不當外,餘者則是諸葛亮經驗尚淺,以及其兵馬戰鬥力尚不足以與魏軍較量。
等到諸葛亮在漢中練兵講武多年,而後再出兵隴右時,諸葛亮已是能在野戰中擊敗司馬懿。
若將三伐、五伐時期的諸葛亮換到一伐時期,蜀漢斷絕隴右,幾乎是大概率之事。可惜時間不能回流,當然若沒有一伐的經驗教訓,或許未有三伐、五伐時期的諸葛亮。
今南漢之國力遠勝曆史上蜀漢,今之北魏亦非曆史上強盛的曹魏。但為確保諸葛亮在接下來的北伐中,能在中路戰場牽製曹魏兵馬,今讓諸葛亮初出江漢,則是非常有必要。
劉禪沉吟幾許,說道:“相父既有出兵之念,朕彆無異議。僅是相父離朝之後,國中軍政大事交由何人負責?”
頓了頓,劉禪說道:“尚書令李嚴初入中樞,不宜執掌政權。”
諸葛亮蹙眉而思,說道:“徐公元直為先帝托孤之臣,可由元直協理尚書台之事。如有軍國之大事,軍事可問大司馬,政事可問臣下。”
說著,諸葛亮說道:“潘君承明治蜀多年,功績卓著。今歲可讓潘君歸京,與元直、正方同輔陛下理事。”
“善!”
隨著老一輩的人才凋零,如劉巴、孫邵等人去世,今下適合輔政的人愈發地少,唯有將之前外放出去任州刺史的潘浚調回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