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言張郃臨終叮囑兒子降漢,當身在洛陽的魏國君臣得聞張郃不治身亡的消息,無不為之哀歎。
朝堂上,曹叡麵露傷感,歎氣說道:“今水賊未平,而中道傷亡大將,今之奈何?”
說話間,曹叡更是向眾人發問,說道:“今何人可替前將軍?”
陳群麵容沮喪,幽幽說道:“張郃誠為名將,今出師未捷,國無所依也!”
陳群本就為不斷惡化的形勢而憂慮不已,當下張郃在趕路途中中伏身亡,更讓陳群難以掩飾他焦慮的情緒。
曹魏可不是曆史上的北魏或前燕,這兩個王朝一個來自草原,一個來自遼東。他們如果爭霸中原失敗,大不了跑回老家。畢竟那時北魏、前燕漢化未深,依舊保留鮮卑人習俗。
曹魏如果爭霸中原失敗,因根基在中原,他們注定要接受南漢的統治。
魏國有意氣消沉之人,自然亦有自強不息者!
辛毗從席上起身,揚聲說道:“陳司空,何出此言?”
“昔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無武皇帝。及武皇帝駕崩,而先帝受命;先帝駕崩,士人惶恐,言不可無先帝。然我大魏尚有中國之地,區區張郃安能為我大魏之依仗?”辛毗說道。
陳群蓋知自己失言,勉強擠出笑容,說道:“辛君所言甚是,群有失儀態!”
曹叡振作士氣,說道:“今張將軍雖亡,但不影響大局。伊闕關有許將軍坐鎮,趙雲唯有率兵退走。魯陽有兵固守,賊僅能襲擾邊城。”
頓了頓,曹叡吩咐說道:“今張將軍為國死難,我朝當為其追諡,以及厚待張將軍子嗣。”
“諾!”
“陛下仁德!”眾人呼應道。
陳群念及他與筆友諸葛亮往來的那麼多信,暗中長歎口氣。可彆有一天,讓他與諸葛亮線下見麵。
與此同時,當張郃死訊傳到荊宛前線時,諸葛亮、司馬懿的反應各有不同。
大帳中,諸葛亮聽著施然傳來的消息,欣喜不已。
諸葛亮踱步而笑,謂眾人說道:“亮令義封狩獵伏牛山,竟為國獵得大將張郃。今張郃中箭身亡,當斷魏人一臂,是為我國之喜事啊!”
“丞相足智多謀,北驚洛陽,東獵張郃,謖敬佩不已!”馬謖稱讚道。
“大司馬欲殺張郃多時,不料卻被丞相設計獵得。大司馬如若聞訊,必然為之歡喜。”馬良笑道。
“丞相英明!”
聽著眾人稱讚,諸葛亮撫扇而笑,說道:“今獵張郃僅為小功,如能進據潁川,方為大功。”
馬良跟不上諸葛亮的思緒,問道:“不知丞相之意是?”
諸葛亮目光停留在輿圖上,說道:“亮欲讓子龍將軍轉道東進,與義封所部彙合,趁許、洛空虛,率兵劫掠諸城,襲擾司馬懿糧道,令司馬懿晝夜難安。”
說著,諸葛亮持扇揮斥輿圖,說道:“如能攪亂許、洛,司馬懿欲平兵亂,唯有二策可用,或分兵回剿,或撤軍潁川。”
“如分兵回剿,張郃中伏身亡,子龍將軍足以禦之。如司馬懿撤軍潁川平亂,我軍則能順夏道而進,進逼魏軍至潁川。我軍凡至潁川,則京畿在望。”
今時不同往日,荊宛地區地形遼闊,非常方便諸葛亮施展計策,如派遣奇兵襲擾司馬懿糧道及屯田重地的潁川。而大漢因淯水緣故,兵糧可以使用漕運,這讓司馬懿難以劫抄。
唯有說諸葛亮率兵推進到潁川,因缺乏淯水漕運,需征調農夫運糧,才能方便司馬懿劫糧。
“彩!”
馬良拱手而歎,說道:“先令趙將軍驚京畿,逼司馬懿出戰;能料張郃行小道,夾道伏殺張郃。本以丞相之計僅此,不料丞相識敵虛實,發兵轉掠腹地諸城。丞相之遠略非良所能曉,司馬懿遠非丞相之敵。”
“嗬嗬!”
諸葛亮謙虛說道:“後事未成,安可輕視!”
“諾!”
相比諸葛亮的深謀遠慮,曹魏君臣的傷感,司馬懿得知張郃戰死的消息,其情緒悲喜夾雜。
之所以喜,是因張郃中伏戰死,司馬懿為自己少一對手而喜。而悲傷之事,則是司馬懿兔死狐悲,縱張郃征戰沙場多年,竟會中伏而身亡。
見父親臉色陰晴不定,司馬昭試探性問道:“父親,莫非張將軍出事?”
司馬懿臉色淡定,說道:“張將軍尋小道而進,欲夾擊趙雲。不料漢軍有備,夾道設伏張郃,今其中箭而亡,兵馬敗走魯陽。”
司馬昭震驚了下,繼而笑道:“張郃戰死,今後無人可以鉗製父親,是為大喜之事啊!”
“不可胡言!”
司馬懿瞪了眼司馬昭,說道:“張將軍為國之名將,今為國死難,將無人助為父禦敵!”
ps:晚上還有一章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