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果然把大慶的疆域,推到了更北端。”
“這個寧古塔,說是離著廣寧城還有一千五百裡,冬季漫長,夏季短暫。”
慶皇感慨著,將文書遞給了太子。
寧古塔地,以前是東胡人的地盤。
慶皇甚至還以朝廷的名義,冊封烏恩為奴兒乾都司。
雖說。
最後烏恩帶著奴兒乾都司跑了。
當時慶皇還有點不明白。
但那邊的事兒,終究離著京都太遠了。
再加上慶皇覺得秦風能處理好那邊的事兒,就沒有多管。
關外之地,朝廷當真很難管轄到。
出了點什麼狀況,光是消息的傳遞,都得需要漫長的時間。
而且如果隻是一道消息來源,根本無法保證這道消息的準確性。
故而最好的辦法。
就是讓秦風,隨意在東胡地折騰。
以秦風的武力,應該不至於被人欺負了,這也就足夠了。
可慶皇都沒想到。
這才幾年的時間,秦風就將歸來的百姓,直接安置到東胡人的地盤上了。
剩下的東胡人,會同意嗎?
不過當這寧安縣名稱都已被敲定,慶皇便已知曉。
東胡人同意不同意,怕是根本不重要了。
秦標瞧見書信,也是無比驚訝。
對於老六的地盤,他也有所知曉。
堪比大慶的一半山河了。
隻是相對比較零散,而且遼地的人口數量也不多。
“遼地人口數量過少,即便名義上占據了龐大的疆域,兒臣也隻覺得是收攏了周邊部族,定期向老六朝貢、納稅。”
遼地的人口太少了。
就算加上廣寧城,都不到一千萬人。
靠著這點人,如何能掌握接近大慶一半疆域的土地呢?
必然是如同南洋諸多藩屬國一樣。
尊奉遼王為主,實際上各部落依舊自行統治地方,隻是每年按時給老六朝、繳稅。
畢竟那裡距離太遠。
朝廷注意力完全不在那邊,也很難知道真正的情況。
“朕也是這麼以為的,覺得老六控製住那些東胡人,就已經很好了。”
“沒想到啊,竟然能直接在東胡人的地盤上設縣,進行歸化。”
“隻要經營個幾十年的時間不出差池,那最北的寧安縣,必會成為大慶的領土!”
慶皇無比感慨。
大慶的疆域,實際上分為好幾重。
因為封建皇朝,都是人治為根本。
對於疆域的分化,隻有大概。
朕說那塊是朕的,那必然就是朕的。
第一重,便是朝廷控製,基本離著京都近的,地方出了什麼事兒,能夠快速反映到皇帝這裡,從而進行處置而不會耽誤生亂的。
第二重。
便是藩屬國。
藩屬國中,又分為親王的封地,以及周邊冊封。
大慶三王,實際上就是代表著天子,在邊緣上的地方小朝廷。
他們是大慶政策向外延伸的重要節點。
也是拱衛朝廷的主要力量。
其次。
則是外姓藩屬,如同南洋的許多國度。
雖然朝廷冊封你為王,但實際上就是個象征。
大權全在朝廷冊封過去的官員。
就連你的王,都是朝廷冊封的。
冊封你們一群官員,咋了?
再說你們那些人,能治理好地方嗎?
哪怕周邊那些藩屬國,仍舊有著國的名號。
前麵也要加上大慶兩字。
還有另外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