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所知,倭人不是皆是好勇鬥狠、燒殺劫掠的蠻橫之徒嗎?何時見過倭人如此之恭順?
看著呂宋等國的番邦使臣們一臉疑惑不定的樣子,孔希學知道此時必須豁出去了。自進京之始,他便已經下定了決心。
若這些番邦使臣相信了大明確實是襄助倭國,他就無法用“仁義”之名來取得道德大義。逼迫皇帝,從來不是什麼容易的事。之所以有把握,一方麵是因為他認為皇帝不會冒著國家大道根基動蕩的風險,去堅持虛無縹緲的“開拓進取”之策。二是,他孔希學早已做好了身死的準備。
孔學之盛,乃是曲阜孔家萬世不衰的根基所在,隻要孔學不滅,縱使日月輪轉,朝代更替,孔家亦可長存。
而新學,卻已有脫離孔學之象,新學若是盛行,孔家無異於被其釜底抽薪。
他孔希學可亡,孔家卻不可亡。
“從古至今,從未有國主親自入朝,為宗主恭賀之理。且殿下在倭國仗兵逞凶,掠地無數,倭人如何會心悅誠服?”
“此人莫不是詐稱倭王之名,前來蒙蔽陛下?”
“這位大人是說,本王是隨便找了個人來欺君了?”朱肅眼神微眯。
孔希學把手一拱,對朱肅道:“老臣自然不敢謗議殿下。實是此事太過有違常理,一國之主親自入朝道賀,實在是聞所未聞。”
“或許,此人並非是什麼倭王,隻是一尋常倭人假扮,連殿下也一並被其蒙蔽,也未可知。”
“衍聖公此言,毫無道理。”劉伯溫出麵道。“倭王殿下遠道至此,國書、貢儀俱存,又是與殿下一路同行。”
“如何能是假扮?”
“倭人向來狡詐,或許在倭國之時,殿下便為其所欺也未可知。畢竟殿下年幼,不識人心之惡。”孔希學施施然道。“臣非是在說殿下無能,隻是多疑些總是妥當。”
“是臣無狀了。”
他說著,朝著後龜山倭王躬身一禮,不再在這事上糾纏。無需將這事坐實,隻需提上那麼一嘴,給其他番邦諸使的心裡留下一個疙瘩就好。他們自會因為擔憂大明是故意做戲麻痹他們,而選擇更為穩妥的法子:也就是繼續襄助孔家,聯合起來逼大明皇帝罷去銳氣逼人的新學。
後龜山倭王本來就是傀儡,被衍聖公這麼一針對,倒也不敢露出不悅之態,隻是有些彆扭的回回禮,又轉頭去看朱肅臉色。
朱肅卻是灑然一笑,直接對衍聖公道:“原來這位老大人就是孔家的衍聖公。”
“若是誠意伯不說,本王還以為老大人不是姓孔,而是姓安、姓蔡、姓賈呢。”
安祿山、蔡京、賈似道,此皆曆史上有名的巧言令色之輩。孔希學老臉一僵,終於繃不住露出了抹怒容來。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