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整個冬日,朱肅都往來於春和殿與自家府上,一麵和朱標、老朱參讚監軍改革以及安南情報諸事,一麵,將自己肚子裡有關政委文宣的那一點知識,全都事無巨細的教導給了朱雄英。/br另外,他也開始為朱雄英物色幫手,襄助他妥善完成這一次的“監軍”事宜。方孝孺、解縉二人是必不可少的。此去大寧,在軍中推廣附和大明主旋律的話本、戲曲,是朱雄英嘗試改革監軍軍製的最主要破局點之一。方孝孺和解縉兩人都是才子,先前又曾主導過“捧殺”武勳的輿論作戰,這兩個筆杆子到了大寧,就是為朱雄英編寫話本、戲曲的左膀右臂。/br朱肅原本最矚意的人選,該是撰寫出三國的羅貫中羅老爺子。奈何老爺子而今已過七十,再一路奔波去了塞外,指不定就要埋骨異鄉……因此也隻好讓方孝孺與解縉二人隨行。/br好在方孝孺與解縉二人倒是甘之如飴,並未覺得讓他們去北麵當個寫話本的先生,是什麼辱沒之舉。一則,這幾年新學昌盛,“經世致用”的思想已經慢慢影響了新一代的讀書人,寫話本開啟民智、在報紙中發表文章,已經不再被文人們視為娛樂他人的下九流。/br二則,朱雄英乃大明太孫,其承天之運,受朱元璋、朱標父子重視,幾乎已是板上釘釘的大明第三代君王。能伴隨他走這一遭,安知日後會不會有什麼更大的造化?/br另一方麵,為了使得朱雄英此行順遂,朱肅給了這位大侄子三個傷上了鎖的錦盒。/br“雄英,你要記住。”朱肅將三把鑰匙交到了朱雄英的手上,對他鄭重其事的說道。“為叔已將大體該如何造勢的方法,告知於你。你此行北上,隻需按部就班,監軍之事當可無虞。”/br“但,韃靼部雖然不甚強大,卻終究也是打仗,或有意外發生。”/br“若是無有意外,則自無礙。可若是有了意外,軍中軍心浮動,亦或者你遭遇了危險。”/br“你便根據時局,依為叔今日之囑,打開相應錦盒……”說著,朱肅將每個錦盒所對應的情況一一告知。/br朱雄英細細聽著,確信自己聽得沒有差池,這才鄭重的點了點頭。對朱肅道:“叔父放心,侄兒一定漂漂亮亮的做成此事,不使父親、叔父蒙羞!”/br朱肅從他還在娘親腹中之時,就對他極為愛護,除了皇爺爺與皇奶奶,是最為擔心他的身體是否康健之人。而且這位叔父與其他人都不相同,總能天馬行空,帶著他做各種不一樣的趣事,又能教給他許多道理……從個人感情上來說,朱雄英對朱肅的親近甚至要勝過親生父親朱標,看向朱肅的眼中也滿是濡慕。/br“身為大明太孫,該是不為我大明蒙羞才是。”朱肅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隨後又想起了什麼,對他道:“對了,你記住,你此去軍中,擔任的是監軍之職。”/br“萬不可插手軍務,也不可影響軍中決斷……更不可以以為有趣,想著去和本雅失裡部沙場對壘……聽清了麼?”/br此話一出,本來還一副乖巧聽話模樣的太孫殿下,神情竟是肉眼可見的垮了下來。他有些不情願的狡辯道:“五叔,侄兒都十七歲了。”/br“二叔四叔五叔你們,在侄兒這個年紀的時候,都已經在蘇州和誠王餘孽打了一仗了……甚至還出海剿倭,北上收遼。”/br“怎麼到了侄兒這,連和區區的蒙元殘部過過手兒,您都不讓了?”/br朱雄英平日裡在親爹麵前乖巧端方的緊,朱肅卻知道,其實這大侄子私底下就是隻皮猴兒。朱標性格文質彬彬,朱雄英的本性卻有些像朱棣小時那般是個混世魔王。而今隨口一說,這猴崽子竟然還當真是打著要北上和韃靼打仗的主意,朱肅不由得白眼一番,而後更加鄭重道:/br“正是因為我和伱的二叔四叔他們都上過戰場,所以才知道,戰場之上,刀槍無眼,絕不是匹夫鬥狠逞能的地方。”/br“那些韃虜,可不會因為你是太孫而手下留情。反而,正因為你是太孫,他們深知,若是擒住了你,會為他們謀得多大的好處。”/br“即便你當真有名將之姿,乾涉軍務,運籌帷幄,能小勝韃靼幾場……但隻要有一個馬失前蹄,你要有一個萬一,於我大明而言,就是極大的禍事。”/br“為護你安泰,常家兄弟必竭儘全力。若是因你胡作非為出了事,縱然前方是刀山火海,他們也必定會為你去趟……屆時,還不知要有多少好男兒為你埋骨沙場,朝廷要為你付出多少代價。”/br“軍國大事,不是兒戲,也不是給你去試錯的……萬萬不能乾涉軍務,縱然你是太孫,遇到行軍打仗之事,也要以主帥軍令為先,這是監軍之責,斷然不能違背,知道了嗎?”/br“……是,叔父,侄兒知道了。”朱雄英有些失望,但還是點了點頭,表示聽進去了朱肅所言。他雖然也向往領兵作戰,但也知道,自己的身份不是兒戲,若是因為自己,使得大明的大好局麵有所反複,這也是他所絕對無法接受的。/br除了朱肅,老朱、朱標,都分彆將朱雄英喚去,好生囑咐了一番。而後,於年後冰雪消融之時,朱雄英帶著方孝孺、解縉及一眾新學子弟,還有老朱給他安排的護衛人馬,離開了帝京應天,開始坐大船沿海路北上。/br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海上行船,以及又半月的一路跋涉,於三月的最後一日,皇太孫朱雄英,抵達了大寧都司的大寧城。/br大寧都司,地處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一大鎮。下轄二十二衛三千戶所。山陽萬戶,亦即如今的朵顏三衛,亦在大寧都司的管轄範圍。在曆史上這裡是寧王朱權的封藩所在,朱權有甲兵八萬,革車六千,此時的大寧兵力亦相差不遠。但如今老朱已經絕了在本土國境內封藩之念,因此大寧都司,此時是由朝廷中央直轄。/br派駐此地鎮守的大將,便是鄭國公常茂,以及其弟常升二人。/br(本章完)/br(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