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最後,小學裡麵的老師也選好了,基本上全部都是知青。
小學叫做翻頭小學,因為那種小山就叫翻頭山,聽著就和村子裡麵很貼。
教材也在開學之前全部都送了過來,開學,足足有五天的時間,各個村子都把小孩送過來。
現在學校裡麵不收錢,隻收糧食,隻要付出一點糧食,就可以在這個學校裡邊吃住讀書。
顧雪和其他幾個老師商量了一下,每天上六節課,上午三節,下午三節,每節課一個小時左右。
學校裡麵沒有裝響鈴,這玩意兒一個要十多塊錢,顧雪覺得沒必要。
而是在辦公室裡邊裝的時鐘,門口有一個大鐘,這玩意兒還是一個村子裡麵老和尚的遺物,腦和尚走了之後一直丟在村子裡麵的倉庫,現在剛好拿出來,用來當成上下課的鈴聲。
每一次到了時間直接去敲鐘,還彆說那個大鐘的聲音特彆的響,隻要一敲,彆說是學校裡邊,就是距離不遠的村子都能聽到這個聲音。
另外幾個沒有參與建設小學的村子,看著大家夥熱火朝天地把孩子送到小學裡麵,看著都有些眼紅了。
後來知道了學校裡邊兒包吃住,還能夠讀書寫字,想了想,總覺得是自己虧了點。
去問了一下,幾個村子的人早就商量好了,他們這些沒有一起建設小學的,每個學期四毛錢的學費,不包吃不包住,如果要吃住的話,就需要額外多給糧食。
這樣一來其他人壓根就沒有這個心思去把小孩送過去,心裡麵隻能羨慕著。
到了糧食收成的時候,第一波學生早早的就開學了,這時候小學也慢慢地走上了正軌。
憑藉剛開學的前半個月,所有村子的小孩進行了一次摸底考試,區分好了每個年級。
一到三年級基本上都坐滿了人。
學校裡邊有課本,但是不能帶回去,隻能夠在學校裡麵用,如果到了新的年級,就要把課本還回去。
這樣能夠保證課本的利用最大化,等到後麵學生更多的時候,才不會抓瞎。
去小學的那條路,現在也變得非常的平整,建造小學用的瓦片和磚頭,那些不能夠用的渣渣,全部都撲在了這條路上麵,一路上被壓得嚴嚴實實。
各個村子對小學都很好奇,經常會在這裡上上下下走動,這條路自然而然的就拓寬了不少。
可以說周圍的這幾個村子,上學那是非常的方便,最遠的也不過5公裡左右,過來上學,不過一個多小時的路程,非常的方便。
現在的小學可沒有未來的周末,現在都是上七天課休息三天,10天為一個周期。
一開始在村子裡麵玩習慣了的孩子坐在那裡上學非常的不適應,可後來吃到了食堂的飯,每個人吃的飽飽當當的,想著如果不讀書了,就吃不到這麼好的飯,很多人讀書更加用功了。
這些小孩心裡麵也清楚,隻有好好讀書,才能夠過好日子。
家裡麵的大人可是說了,要是考上了初中和高中,家裡邊兒就想辦法送他們去工廠。
那可是工廠啊,工廠裡邊可以領工資的,到時候可以吃好多好多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