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天可汗什麼的,真心不用太過在意。
不過貌似,李二對此比較在意啊。
一次慶典的時候,李二招來了頡利獻舞。慶典結束之後他找到王霄,小聲的說他感覺頡利太過孤單,想要給頡利找些同伴在一起。
能有資格做頡利同伴的,也就是那幾個。
西突厥,吐蕃,土穀渾,高句麗,百濟,新羅什麼的。
李二說這話也是因為有了底氣。
貞觀四年,接連遭遇數年災害的關中,終於是迎來了罕見的大豐收。
米價甚至便宜到了幾文錢的程度。
有了充足的糧食,擊滅突厥也給大唐軍隊帶來了極大的士氣提升。再加上草原上羊毛織就的防寒呢子衣服。
既然什麼都不缺了,那為何不打仗?
“陛下想打哪兒?”
李世民拉著王霄說這些,那就是想要借用他的實力上戰場。再來個萬軍之中擒拿敵酋的事來。
一個如此強大的劍仙,在這個時代那就是蘑菇彈級彆的存在。
對於李二來說,既然蘑菇彈在手,那憑什麼不用。
“朕覺得高建武此人舞技出色,很適合與頡利搭檔。”
高建武是高句麗的王,而高句麗在李二的眼中,其威脅程度甚至還在突厥人之上。
曆史上的高句麗是在西漢建昭二年立國,一直到大唐總章年間被滅,國運高達705年之久。
前期的時候國小力弱,還是在偏僻苦寒之地。所以中原王朝一直沒怎麼關注。
等到其開始擴張起來的時候,又遇上了中原王朝混亂的時候。
高句麗借著難得的良機不斷擴張,直到成為一個讓中原王朝無法忽視的強大存在。
楊堅初步統一之後,當即就發兵攻打高句麗。
之後楊廣更是發動舉國之力,不停征討。
到了李二這裡,他也是在解決了頡利的直接威脅後,立馬就想要去攻打高句麗。
至於原因,那是因為這些人都看出了高句麗的可怕威脅。
與草原上的部落不同,高句麗是玩農耕的。
依靠遊牧,是養活不了太多人口的。而農耕可以。
據說高句麗能夠動員起來超過五十萬人的大軍。
後世的金人還有某清,實際上走的都是高句麗一樣的路線。
隻不過那個時候的中原,沒人能看出來他們的可怕威脅。或者說,看出來了也無力阻止。
但是楊堅,楊廣,李世民乃至李治不一樣。
他們都是很清楚的知道,彆看現在高句麗很是溫順,可一旦中原混亂他們必然會揮兵南下。
所以他們才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滅掉高句麗,給子孫後代們鏟除這個巨大的威脅。
王霄點頭表示支持“我也想看看高建武的舞蹈技術如何。對了,聽說泉蓋蘇文玩刀玩的很溜,我也想見識一下。”
“陛下準備派誰去?”
李二從龍椅上起身“這次朕自己去。”
“”
王霄想起了某棒子國所拍的一部電視劇。李二親征高句麗,被人打敗,還射瞎了一隻眼睛不說。甚至被人一路追殺,連長安城都被攻破,還雙手捧著玉璽投降。
不得不說的是,某棒子國拍攝科幻劇的水平那真的是衝出宇宙了。
按照某棒子國的說法,他們曆史上的國土一直延伸到了長江北岸。
按照某猴子國的說法,他們曆史上的國土一直延伸到了長江南岸。
把他們的說法一合攏起來,合著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都在長江裡飄著不成?
經過幾個月的準備,李世民親自帶領十萬大軍北上幽州。在貞觀五年秋收到來之前,率軍殺入了高句麗。
唐軍精銳,戰鬥力很強。
渡過遼水之後,李道宗攻克新城,張儉占領建安城,李世勣攻占蓋牟城,張亮拿下了卑沙城。一路上斬殺俘獲數萬之多。
隨後各軍其聚於遼東城下。
高句麗人知道大唐強盛,而且對自己沒什麼好感。所以早早的就修建了漫長的防禦工事,建造了一大批的城池作為據點,試圖以守城戰的方式來消耗唐軍。
之前的那些城池隻能算是熱身,真正的戰鬥在遼東城下打響。
遼東城城防堅固,城池高大。內裡還有近三萬守軍,絕對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大軍來到城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驅趕馬匹牲畜吃光城外田地裡的莊稼。
李二認為高句麗實力不弱,國土也很大。很難一次征討就徹底拿下。
所以他特意選擇在秋收之前下手,為的就是儘可能的破壞秋收,削弱高句麗的國力。
至於大唐自己的糧食開銷,他們有的是糧食。
在王霄的技術指導下,很多大唐的糧商用麵粉,鹽,油脂,糖等材料做成了保質期很久的行軍乾糧。攜帶方便,食用簡單。
有了充足的口糧供應,自然可以毫不愛惜的讓牲畜去吃田裡的莊稼。
反正又不是大唐的莊稼。
中軍大帳內商議如何攻城的時候,王霄主動請戰。
“陛下,攻打遼東城的時候,我願打頭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