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世界許願係統!
之所以對楚國上心,當然是因為項家了。
雖說和項少龍沒關係,可項家的的確確是打垮秦國的關鍵要素。
王霄也想聽聽李斯對楚國的看法。
“楚國很大,方圓五千裡。楚國很強,帶甲百萬”
楚國大是必然的,幾乎整個南方都是楚國的地盤。
不過其國雖大,可大都是沒有開發的湖澤密林。加上河水泛濫,野獸橫行,疾病肆虐。真正得到了有效利用的地方並不多。
楚國強,是其物產豐富,人口眾多。
當然了,所謂的帶甲百萬那就是胡扯。
死了命的搜集人手,一百萬人或許能拉出來。
但是給這麼多人都配上甲胄,那就是胡扯。
戰國時期,楚國的冶煉水平很高,鐵的產量更是冠絕諸國。
可哪怕如此,楚軍之中能夠穿戴鐵甲的隻有一小部分人,甚至很大一部分人就連皮甲都沒有。
俗話說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
意思就是說,甲胄的重要性在冷兵器時代是無與倫比的。
官府不會限製刀槍弓箭,可甲胄卻是絕對不允許私藏的。被抓到了,那就要送命的事情。
而如此重要的甲胄,也不是像遊戲裡麵那樣,得到了就能一直用下去。
鐵甲維護不好的,一場雨就生鏽完蛋。
皮甲維護不好的,一場雨就泡的發脹發臭再完蛋。
甲胄的損耗率其實非常驚人,不打仗的時候也是不斷損失。
做鐵甲需要冶煉技術,做皮甲需要養牛。
無論是哪一樣,在這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裡,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所以,帶甲百萬什麼的隻是吹捧。
楚國真要是有百萬甲士,那還說個毛線啊,直接橫掃天下去了。
“然”李斯深吸口氣,道出了楚國的內患“楚國乃是分封製度,大小貴族之間齷蹉不絕。哪怕有著十分的力氣,可能用出來的頂多隻有四五分”
封建二字,指的是封邦建國。源自《詩·商頌·殷武》“命於下國,封建厥福”。
這是一種層層分封,國君分封大貴族,大貴族分封中貴族,中貴族再分封小貴族。
占有著土地與土地上的農奴,形成類似莊園的生活體係。
這種狀態之下,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我主君的主君不是我的主君’。
有這句話打底,就決定了楚國不可能真的集中所有的力量去辦大事。
就連吳起都沒搞定那些貴族,其他人更加不可能。
貴族之間形不成合力,互相又是爭權奪利一盤散沙。也就是依靠著體量足夠大,不停的壓迫侵占對手的生存空間來擴充實力。
如果沒有秦國的話,戰國時代裡,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就是楚國。畢竟其體量與實力擺放在那兒。
隻是,有大秦在,還有祖龍在。弄出來了郡縣製度與zhongyang集權,直接從根底上摧毀了楚國的根基。
從此之後,百姓不再是連姓名都沒有的農奴,而是真正的成為了百姓。
王霄腦海之中想著這些的時候,那邊李斯已經吧嗒吧嗒的說了一大堆。
“嗯,說的不錯。”實際上壓根沒怎麼聽的王霄讚許的點頭“說說東帝。”
所謂東帝,指的是當初蘇秦忽悠齊國,與秦國一起自稱東西二帝的往事。
雖然周天子的威望已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實力更是不值一提。
可天子畢竟還在,秦國和齊國就搞這種事情,當然是天下一起罵,最後不得不狼狽的去除帝號。
在始皇帝給自己上皇帝號之前幾十年,大秦就是稱過帝的,隻是沒加皇。
“桓公時候的齊國,曾經雄霸天下。哪怕晉楚也要退讓三分。”
李斯沒說那時候的秦國,因為那個時候的秦國就是窮鄉僻壤的窮鬼。參合中原大戰的時候,幾乎次次被修理教做人。
那叫一個慘字。
可實際上也正是因為前期備受打壓與屈辱,才讓老秦人有了堅韌不拔的意誌,外加對各國人才的容忍。這才換來了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的機會。
李斯的聲音繼續響著“奈何如今偏安一隅,龜縮自保。齊國先祖烈烈雄心,早已經煙消雲散。”
聽到這裡,王霄很是自然的想起了相應的典故。
他說的齊國先祖,不僅僅是被餓死的齊桓公,還有齊湣王。
這位齊湣王名聲不顯,可卻是非常牛叉。
垂沙之戰中打敗了楚國,函穀關之戰的時候打敗了秦國,吞並了富裕的宋國不說,還壓著三晉打。
之前說的秦齊稱東西二帝的事情,就是他乾的,他自稱東帝,還想要取代周室自稱天子。
話說田氏齊國本就是取代了薑氏齊國,現在居然又想要取代周室做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