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 呂不韋的決斷 (月票加更)_萬千世界許願係統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都市言情 > 萬千世界許願係統 > 第六百五十八章 呂不韋的決斷 (月票加更)

第六百五十八章 呂不韋的決斷 (月票加更)(2 / 2)

大秦這些年雖然邊境上依舊是在蠶食,萬人以下規模的大戰時有發生。可像是以往那種動不動就是十萬二十萬,乃至數十萬的大規模決戰卻是沒有。

關中百姓們忙著修建鄭國渠,忙著開荒,忙著桑基魚塘,忙著造紙,忙著冶煉,忙著挖井鹽。

沒有大規模的出兵,也沒了動輒就是斬首多少多少萬的毀滅性打擊。

關東諸國,這段時間裡的確是的都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現在的呂不韋,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勢,不惜利用各國的力量來打擊秦國。這種行為,已經是形同背叛。

當然了,人家呂不韋本身並不是秦國人,而且商人講究利益,對這些並不看重。

楚國一係雖然沒能把羋華推上王後的寶座,不過最起碼能在秦王身邊安插上了楚女,也算上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大秦本土的宗室勳貴們,依舊沒能撼動之前的格局,隻能是縮回去繼續等待著新的時機。

對於大秦的這些本土勢力來說,他們最大的追求就是打仗。

因為這些勢力基本上都是依靠著軍功授田授爵起家的。他們的根基就在於軍功。

而現在呂不韋一方麵推行黃老,不許坑俘也不許殺良冒功。另外一方麵,則是常年不打仗,這就是在斷他們的根基。

他們也在不斷行動,想要把阻擋他們賺取軍功的絆腳石都給搬開。

曆史上秦國在撲滅各地起義的時候,戰鬥力大失水準。很大程度上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於這些勳貴集團在找不到賺取軍功的對手之後,急速的墮落。

到了關鍵性的時候,居然隻能是由一個少府令章邯來領兵。

那個時候,距離王翦滅楚不過才十多年而已。曾經將星璀璨的大秦,居然連個拿的出手的名將都沒了。

蓄力的時候是六世餘烈,崩壞的時候隻要十幾年。

至於王霄,回到王宮之後就和羋華還有離秋分開。至少短期內,他沒有親近這兩位貴女的打算。

羋華的問題在於,昌平君的事情需要得到解決。

這事解決不了,王霄是沒辦法收下羋華的。天知道她會不會在半夜睡覺的時候,給自己來上那麼一玉簪。

而昌平君實際上也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事情。曆史上昌平君的背叛,更多的像是整個大秦的楚係力量,被本土力量在強烈排斥之下,最後的一次反抗。

那個時候大秦要滅楚了,在秦國的楚人地位非常尷尬,無論是否忠心都會被認為心懷異誌。最後麵對逼迫,不得不拚死一搏。

而昌平君,則是這些楚國力量推出來的領袖而已。

否則的話,昌平君也是一把年紀了,自己做著大秦的丞相,女兒深受祖龍寵愛,外孫扶蘇甚至都被公認是始皇帝的接班人。他瘋了才會跑去背叛秦國。

在和羋華為愛鼓掌之前,王霄得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至於離秋公主,她的問題倒是不算大。

因為劇情裡麵她能審時度勢,在齊國即將滅亡的時候,勸說齊王投降,避免了一場死傷十萬計的慘烈滅國之戰。

看書領現金關注vx公眾號看書還可領現金!

不過王霄同樣也不能在這個時候與她為愛鼓掌。

理由同樣簡單。前邊才說過不立王後,兩人都是夫人一樣大。

可這邊一轉頭就拉著離秋公主去為愛鼓掌,那邊卻是對羋華碰也不碰。

在這王宮之中,流言蜚語都能逼死羋華。

所以乾脆點,兩邊都是一視同仁,誰也彆找誰的麻煩。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王霄就此孤枕難眠。

對於大秦的大王來說,身邊絕對不會缺少為愛鼓掌的侍女。

也就是王霄一身的正氣凜然,對這些不大有興趣。否則的話,這王宮估計已經是住不下了。

畢竟他在萬千世界的稱號可是動力火車。

“冬兒。”王霄從冬兒的手中接過熱毛巾敷臉,悶聲的說著“王宮之中有多少人還在和華陽夫人聯係?”

身為王宮內侍首領之一的冬兒,幾年下來已經是把大秦王宮底細都給摸的差不多了。

因為幾代楚國貴女都嫁入大秦王宮的原因,尤其是羋月幾十年的經營之下,楚國一係在王宮之中的力量很深。

雖然幾代秦王都下力氣整頓過,不過效果並不是很大。

現在的話,王霄也準備下手了。

想要解決昌平君的事情,首先就要切斷楚國一係與他們的首腦華陽夫人的聯係。

華陽夫人雖然被軟禁,可她依舊是能和外麵的人聯係。根源就是在於楚國一係在王宮之中多年的經營。

“人很多。”冬兒想了想回應“明麵上就有不少,暗地裡的就更多了。”

王霄向後躺下,舒展身軀。就這麼蓋著毛巾悶聲說話“收集一下,把名單整理出來。隱蔽點,彆被人發現。弄好了,就交給李斯去。”

“喏。”冬兒應了一聲,拿起一條新的毛巾上前為王霄更換。

‘啊~~~’

冬兒一聲驚呼,卻是被一股大力扯上了床榻。

“你知道為什麼月光那麼白嗎?那是因為得不到啊。”


最新小说: 海賊:向元帥大人獻上忠誠 驚悚遊戲:從蘿莉開始無限逃生 家破人亡後我快死了,你後悔了? 給渣男養私生子?滾!離婚我亂殺 快穿:悲慘反派救贖計劃 誘她入懷,星際美人夜夜被親哭 我一個獸醫啊!你解鎖大醫係統! 重生成樹:開局賣子求活 弑神者:開局吞噬禁忌序列 暗戀他的第十一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