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他從現代世界搜集到的各種資料,傳授各地百姓們的農業知識,各地百姓們都對他奉若神靈。
王霄除了教授徒弟們各種技術之外,主要工作就是成立農學會。
按照區域劃分,每到一府一縣,就從當地各村鎮招來一批裡長甲長,親自傳授相應的農業知識。並且分發印刷出來的書冊。
大明的讀書識字率很是悲催,不過有賴於其龐大的人口基數,總體數量還不算少。
各村各鎮找個識字的讀農業技術冊子,也不算什麼難題。
這些人學會了之後,回到各自的村子裡再傳授給其他人。
沒有網絡的時代裡,這或許就是最好的技術傳播手段。反正王霄是想不到彆的更好的辦法了。
這些來自各村的老農們雖然絕大部分都不識字,可乾了一輩子的農活,王霄教授的東西,那真的是一點就通。
就算是那些從遙遠的南美洲漂洋過海運送過來的東西,他們隻需要真正的種植一季就能確信好與不好。
換做以往的時候,肯定是不行。因為絕大部分的農民隻有很少的田地。
養家糊口尚且不夠,更何況是種植從未有過驗證的新式種子。
現在的話,隨著大規模的重新分地,每家每戶的耕地麵積已經是大規模的擴大,拿出一小部分來種植新式的種子,也是可以的。
至於土地奇缺的大明朝廷,是如何拿出大片的土地分發給百姓的。這就要從皇帝的轉變說起。
以往崇禎皇帝看重麵子,所以對於藩王宗室的罪行大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等到大明要亡國了,被受刺激的崇禎皇帝,才在王霄的一再慫恿下發生了劇烈的態度轉變。
真正下定決心要打靖難之役,做第二個朱棣之後。更是乾脆的下旨徹底廢除各地藩王。
藩王都沒有了,那他們分封的土地以及巧取豪奪出來的土地自然是收回。
再接著來就是,孫傳庭的大軍掃蕩,將縉紳大戶的土地,還有當地衛所軍屯的土地全部收回。
當然了,這個過程肯定不會多麼和諧,你張口要了人家就給你。
孫傳庭每次都是要用槍炮來說話。他在江南那邊,已經是被傳成了每天都要吃人的惡鬼形象。
這麼一來,原本每年納稅額度都會大規模減少的田畝數量,查出來的居然是越來越多。
得知消息的崇禎皇帝,再次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誰也沒辦法勸說他放下屠刀。
對於那些大頭巾縉紳與軍頭們來說,的的確確是屠刀。
不過對於百姓們來說,卻是件好事情。至少他們能夠吃飽肚子,不用去做流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餓死了。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孫傳庭的大軍橫掃黃河兩岸,中原大地。之後乾脆揮兵入陝,將李自成所部徹底趕跑去了南邊。
渡過漢水南下,去和張獻忠彙合的李自成,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沒有再回來的機會了。
不是他李自成不想再繼續流竄,繼續去打遊擊戰擴充自己的實力。
而是因為他知道,那些分到了田地吃飽了肚子,頭上暫時也沒有了貪官汙吏壓迫的百姓們,不會再成為他的助力。
那些百姓們為了保護自己分到的財富,會用鋤頭,用拳頭,用牙齒,用一切和他拚命。堅決不讓自己被李自成裹挾,去做那朝不保夕的流民。
而沒有了這些往日裡甚至主動投效的流民支持,李自成就是寸步難行。
他能做的,就是向南邊那些還沒有被重新打過一遍的地方流傳。那邊還有海量備受壓迫的百姓可以作為他的助力。
江南那邊的軍隊戰鬥力也是極差,足夠李自成他們來往縱橫許久。
甚至於,打垮一切重立大順也不是不可能。
畢竟此時江南之地的戰鬥力,早已經不是二三百年前,陳友諒與朱元璋時代那麼可怕了。
崇尚讀書的江南魚米之鄉,已經淪為口炮的大本營。
除了對付自己人的時候悍勇無雙之外,江南那邊除了有錢一無是處。
不但李自成張獻忠他們過江之後橫行無忌,跟著追過去的孫傳庭更是橫掃四方。
多少傳承百年的表麵上耕讀傳家,暗地裡無惡不作的書香世家都被掃平。
就連大明兩國公之一的魏國公徐家,也是在天下大勢的麵前轟然倒下。
之前嘴炮無敵,甚至公然擁立福王的江南,幾乎是摧枯拉朽一般被徹底擺平。
至於為何沒有發生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抵抗,那是因為崇禎皇帝他是正統。
抵抗的都是縉紳勳貴和軍頭,百姓們都是認他的。
一敗再敗的李自成與張獻忠,試圖入川的時候遭遇毀滅性打擊。殘部散入崇山峻嶺,再無消息。
孫傳庭越過五嶺,一路南下甚至打到了天涯海角,總算是把大明重新打了一遍。
小冰河期逐漸結束,內憂外患暫時解決。大明的百姓們,最起碼可以吃飽飯。
這次的願望,總算是勉強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