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二世而亡之後,當時在秦國位於主導地位的法家,也是深刻反思了為何會有這種事情。
之後在大漢,他們也是不斷的進行修正與改變,從而避免曾經大秦的事情再度出現。
唯一不變的,依舊是對效忠君主的忠誠與服從。
因為法家的思想想要得到貫徹,就必須得有強勢君主的支持才可以。
“少府令。”王霄也沒什麼客套,直接詢問“現在少府之中,可動用的現錢有多少?”
趙禹快速在心中計算了一下,隨後回應“陛下,少府可用現錢,當在二十億錢以上。”
文景之治號稱糧食多到爛在倉庫裡,錢財多到串錢的繩子都爛掉。
很多人都說漢武帝之所以能成就大業,根基就是文景之治為他打下了基礎。
實際上其背後的原因,並沒有表麵上的那麼簡單。
其中像是貨幣超發,像是貨幣貶值,像是超高的通貨膨脹什麼的。
因為怕被吐槽水太多,所以不做詳細解釋。
隻能說是文景之治,的確是讓漢朝人口大幅度增加,糧食產出與經濟發展也有長足的進步。
可絕對沒到史書記載的那麼誇張的程度。
錢是有的,黃金也有很多。可這些實際上都不禁花。
小豬把錢和黃金都用來打仗與修宮殿,甚至出行數次就花費了數億錢之多。
文景之治留下的再多,也不夠他這麼花銷的。
所以到了後麵,就是賣xx爵,就是白鹿幣的直接行騙。
當然了,現在的話還是很多的。而且王霄問的是現錢,不包括黃金珠寶地產宅院工坊莊園什麼的彆的項目。
“嗯。”
王霄對這個數字還算是滿意“今年入項多少,開支又是多少?”
趙禹還是很有能力的,最起碼計算與記憶力都不錯。
他思索了一會就報出了一個大概的數字“年入當在十億錢以上,支出相差不多,或可結餘六千萬錢以上。”
在小豬重用桑弘羊,進行大規模經濟改革之前,大漢朝最賺錢的三個行業分彆是鑄錢,冶鐵和煮鹽。
鑄錢這種事情,之前隻要是有點本事的都在乾,諸侯國裡更是泛濫成災。
不過等到七王之亂被平息,鑄幣權就被收回來。
煮鹽也是一樣,當初吳王劉濞之所以那麼牛筆,以一國之力養著十萬精銳,讓長安這邊夜不能寐的。其根源就在於用人命去天銅礦山,挖銅出來鑄造私錢。還有就是在海邊煮鹽,依靠販賣私鹽大舉獲利。
實際上就算劉濞不造反,長安也容不得他了。
這種鑄錢與販賣私鹽全都不交稅的事情,對於長安來說就是在喝他們的血。誰也受不了這個。
在桑弘羊經濟改革之前,這些鑄錢冶鐵還有煮鹽帶來的收益,都是屬於少府的,也就是說屬於皇帝。
比起鑄錢和煮鹽來說,冶鐵有些不一樣。
因為屬於少府的冶煉場,有很大一部分被各地豪強們,通過各種手段給占去了。
這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的父親,號稱大漢首富的卓王孫。
除此之外,還有各地商稅,山川湖海森林等等,所有的產出也都要收稅。
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在皇帝的土地上捕魚伐木打獵收割毛皮什麼的,當然是要給皇帝交稅了。
是不是覺得很多了,實際上還沒完,還有更多的收入。
那就是通常所說的賦稅之中的賦。
賦和稅分開,也就是在這個時代。稅是大司農去收,屬於公款用於朝廷開支。
而賦的話,實際上就是所謂的人頭稅,隻要你年紀到了就要給皇帝交錢。
這筆收入以人口為基礎,人口越多收入也就越多。通常一年至少幾億錢的收入。
曆史上真有敢喊永不加賦的皇帝,就是說從今以後出生的人不用繳納人頭稅了。
可卻是從來沒有敢喊永不加稅的皇帝,因為賦是皇帝私房錢,自己不想要了,大臣們就當是看個樂子,反正也入不了他們的口袋。
可稅卻是屬於朝廷的,沒有了稅收大臣們還做個什麼意思,肯定是要和皇帝翻臉的。
大漢皇帝還有彆的收入,諸侯王們每年八月,都要向皇帝奉上酎金的。
皇帝的黃金收入,大部分都是因此而來。
對於家底有了些了解之後,王霄就開始花錢外加賺錢。
“你先支出一筆錢出來,兩千萬吧。”
王霄平淡的報出了一個數字,卻是讓趙禹頭皮發麻“這筆錢用來組建十個巡查隊伍,專門巡查黃河下遊河道,務必確保找到河道危險之處,然後上報朝廷撥款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