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不甘心的朱買臣前妻,一路風塵仆仆的從老家找來了長安城,一路找到了朱買臣那奢華的大院子去。
麵對前妻表示想要複合的意思,朱買臣拿來了一盆水,然後潑在了地上說‘你若是能把這些水原樣裝回去,那就複合。’
潑出去的水,自然沒辦法原樣回來。
他的前妻又羞又愧,最終選擇了自殺。
而這件事情,就是著名的‘覆水難收。’
王霄對於這件事情沒有看法,那是人家朱買臣自己的家事。
他隻是好奇這個故事的過程,這就是真正的見證曆史了。
朱買臣很是尷尬,天子居然關心這種事情,這讓他有些不知所措。
不好還在王霄看完熱鬨就轉回了正題“你喜歡說‘春秋’解‘楚辭’,這麼多人都在為走門路想要說服我,你怎麼一點動靜都沒有?”
朱買臣恭敬行禮“陛下乃是天下至尊,想用哪家學派就用哪家。我等自然不可置啄。”
“你倒是挺會說話。”
對於朱買臣的話,王霄自然是不會相信的。
大漢的這些大臣們,其實大體上都是差不多。
沒出頭之前,那叫一個勤奮能乾,真心是把自己的本事給用到了最大。
可是一旦出頭了,那心思立馬就不一樣。
曆史上的張湯,朱買臣等人都是如此。出頭之後就陷入了爭權奪利的階段,自己內鬥的厲害,死了不知道多少人。
不再糾纏這些事情,王霄轉而談論正事“新五銖錢的事情,弄的怎麼樣了。”
“回陛下話,新錢已經出爐。少府那邊說,已經鑄好了數千萬錢。”
“不錯。”王霄滿意點頭“質量如何,是否是嚴格按照比例來做的?”
大漢的貨幣非常混亂,開始的時候繼承秦國的半兩,後來劉邦搞了個小半兩,呂雉的時候又搞了個八銖錢,可實際上質量奇差,而且因為價值太高,對於小額貿易極為不方便。
這個時代哪裡來的那麼多大宗貿易,更多的花費用處都是日常生活的小開銷。
呂雉當初弄麵值這麼大的八銖錢出來,本質上是想要進行經濟掠奪。
隻不過大漢的百姓們雖然淳樸,可卻不是傻子。
開頭吃虧之後,立馬就不認這粗製濫造的玩意了。
呂後為了搞錢,在百姓們不認八銖錢,又弄了個五分錢出來。可惜換湯不換藥,本質上還是屬於貨幣掠奪的一種。
文景時期,又弄出來了四銖半兩。
這次稍微良心了一些,可架不住諸侯與劉氏諸侯王們一起開爐子鑄造私錢。用劣錢驅逐了良幣。
等到王霄上位,天下間流通著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錢幣。
這些錢幣的大小,輕重都不一樣。不但交易起來非常不方便,而且嚴重影響到了社會的生產與物資交換。
所以王霄非常乾脆的選擇拋棄前邊的這些脫胎於秦半兩的半兩錢,另起爐灶搞了五銖錢出來。
他讓少府做的這些五銖錢絕對是良心製作,最起碼銅的份量十足。
古代銅錢價值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含銅量的多少。
因為銅在華夏這兒,屬於稀缺資源。而且越是稀缺,還越是被製作成各種銅器,用來祭祀與陪葬。這就更進一步的增加了缺銅的困擾。
錢幣含銅量高,那就是良幣,有良心的貨幣。
而錢幣含銅量低的話,那自然就是劣幣。專門用來坑人的劣幣。
大漢從立國開始到現在,曆朝曆代從天子太後到劉氏諸侯王與勳貴們不停的開爐鑄幣,幾乎都是劣幣。
倒不是說他們的心都是黑的,而是因為缺銅啊。
華夏曆來缺銅,鐵礦石倒是不少,哪怕含鐵量不高,可總量實際上卻是很大。
缺銅的事情,對於王霄來說並不算什麼困難。
因為他知道哪裡是銅礦,哪裡有露天銅礦,哪裡有比較容易開采的銅礦。
早在上位之初,王霄就安排少府的人去那些容易開采的銅礦建礦修路。幾年下來,那些地方已經開始大規模產銅。
當然了,這裡說的大規模是相對於這個時代來說。
要是和後世相比,那真的是連人家手指頭縫裡露出來的渣滓都比不上。
王霄從未想過拿這些銅去做什麼銅器用來祭祀,或者是送進陵墓之中。
這幾年積攢下來的銅,他全都拿去鑄錢了。
王霄已經下定決心,要重整大漢那混亂的貨幣市場。
大漢這裡沒人能比他更加清楚,經濟體係是多麼的重要。哪怕大漢隻是小農經濟,也得首先把貨幣市場給整頓妥當。
至於說有人收集大量銅錢,融了之後做銅器賺取差價什麼的。
早早收回全國鑄幣權的王霄,早就有了應對方式。
“融錢者斬,舉報者獎勵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