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這麼多年下來,秦國那是越打越強。
能夠一次性給予秦國如此沉重打擊的,趙國這還是第一個。
當然了,商鞅變法之前被吳起吊打的秦國不算。
秦國這裡也是視趙國為心腹大患,閼與之戰後也是憋著勁一心想要報仇。
他們出兵攻打上黨,然後趙國派出了廉頗為將與之對戰。
戰場一開始是在上黨,秦將王齕花費了一年的時間拿下了上黨。大部分的上黨百姓都逃亡到了趙國。
之後王齕開始攻打廉頗,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擊敗廉頗,將他和趙軍趕到了丹河東岸。
這個時候兩邊戰略上的交鋒也在繼續。
趙國接連戰敗之後,趙孝成王就想要求和。因為藺相如已死,無人能夠勸住這位廢物趙王。結果秦王高規格接待了趙國使者,讓各國誤以為秦趙已經和解,從而打破了潛在的各國合縱的可能。
此時戰爭已經進行了差不多兩年,趙國青壯大都集結在前線作戰,田地荒蕪缺乏勞動力,造成了糧食欠收。
趙國想要買糧,可各國卻不願意賣給他們。
秦國此時已經總動員,秦王和大臣將軍們,早已經下定了決心,哪怕打到山窮水儘也要打垮趙國這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
而且秦國的國力比趙國要強,所以當秦國還能苦熬的時候,趙國已經熬不下去了。
當時趙國為了能夠給前線送去糧食,甚至將田地裡那些還沒有長起來的青苗都給割了。
所以說,廉頗那種借助地形深溝厚壘逼戰,迫使秦國糧儘不得不自行退卻的戰略已經沒辦法再執行下去。
如果繼續執行下去的話,趙人都要餓死了。
所以說趙括後來執行主動進攻的戰略,那也是現實所逼迫的,不主動出擊去決戰也不行了。
繼續等下去的話,那就是等著死。主動出擊的話,幾十萬大軍說不得還能殺出一條活路來。
這裡有個小插曲就是,秦國瞧不起沒有戰場經驗的趙括,所以在邯鄲城內傳遞假消息,表示秦國害怕趙國用趙括為主將。然後傻乎乎的趙王,就真的拍趙括去代替廉頗。
而在邯鄲城裡傳播這個消息的人也很有意思,他的名字叫做秦異人。
沒錯,他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呂不韋的‘奇貨可居’,以及祖龍的老子。
那個時候的秦異人,是在邯鄲城裡做人質。
趙括也並非沒有自知之明,他在趙王找他密談的時候就表示過‘對麵秦軍主將如果是白起的話,我不見得是其對手。不過是王齕的話,我能打敗他。’
從這裡看的話,趙括也算是有自知之明。
隻可惜老秦人早就給他設下了圈套,之前一直對外宣稱在養病的白起。悄悄潛入了秦軍大營之中接管了軍權。
等到趙括帶著從各地抽調的二十萬援軍,外加最後一筆巨額糧食抵達前線接替廉頗之後。有心算無心之下,結果是注定的事情。
長平之戰之所以趙國戰敗,不是敗在了戰術上,趙國戰術並不差,甚至給秦軍造成了高達數十萬人的死傷代價。
這一戰之所以打敗,他是敗在了戰略上。
尤其是主動找秦國和談這件事情,斷絕了外交上的援助,算是埋下了失敗的伏筆。
秦國上下一心要打死趙國,而趙國卻是在戰和之間搖擺不定。
戰略上的成敗,一望可知。
秦王和白起都很清楚,趙國沒有彆的選擇,隻能是主動發起攻擊。
那接下來的誘敵深入然後包圍聚而殲之,就是很正常的戰術操作,尤其是在太行山這種地形之下。
所以說,當趙括帶著趙兵出戰的時候,除非是王霄附體,否則的話無論他的能力再牛逼,也是隻有一個下場。
司馬遷說趙軍被坑殺四十五萬,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應該是兩年死戰下來,趙國的總體損失。
畢竟秦國也損失慘重,尤其是趙括被圍之後,數十萬趙軍多次拚死突圍。這種情況下的突圍,損失必然非常慘烈。
而且趙軍之中,實際上也是有一部分是韓國人是上黨郡的那些韓人!
趙軍損失四十五萬應該沒錯,不過被坑殺的估計隻有三十萬左右。其他人都是在曆次戰鬥之中戰損的。
戰後複盤,趙國失利的最大原因直指趙王。
可人家是大王,沒辦法治罪,隻能是不了了之。
趙括死了,可他老婆還在。作為趙孝成王的妹子,趙雅在邯鄲城內也算是橫著走的存在。
之所以找王霄,那是因為這幾天王霄的名氣在邯鄲城內傳的太快了。
尤其是王霄嚇跑了連晉的消息,更是讓人津津樂道。
要知道在王霄來到邯鄲城之前,連晉就是這條街最靚的仔,關注度那是妥妥的流量巨星,還是不花錢買的那種。
將王霄送到雅夫人府邸門前,陶方擠眉弄眼的走了。
王霄微微一笑,收拾一下衣袖,正道的光從天而降,化身正人君子直接邁步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