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市場上,杜朝陽至少知道,他們和雪莉的聯合產品,已經可以拿到美國李氏來賣。
這已經是一個進步,至少,李氏國內公司,在美國市場中的曝光度又增加了一倍。
杜朝陽來美國,這是最主要的目的。
為此,他當時專門跟雪莉和丹尼談,願意把李氏國內公司的一家工廠拿出來,讓雪莉成為大股東。
這件事情,後來沒再繼續講,當時原想回國內再說。
可是,陳傑嶽母的去世,打亂了所有計劃,他估計,恐怕雪莉還會重提這件事情。
其實,雖然雪莉這段時間一直都沒再提起這事,就是在等美國李氏的表態。
她要看清楚美國李氏的合作誠意,才敢講是否要這樣做。
如果兩家可以合作,而且對方誠意滿滿,雪莉自然不會再顧及美國李氏在國內公司的存在。
能跟美國李氏聯合,對於雪莉來講,不僅僅是在美國市場中的合作。
其實,她更願意在生產環節,跟美國李氏達成合作意向。
美國李氏在國內公司的股份存在,是既成事實。
即使杜朝陽的所謂整合,也不可能把美國李氏徹底擠出國內公司。
杜朝陽的辦法是,想讓她雪莉,買下所有剩餘國內公司的美國李氏股份。
在雪莉看來,這就是天方夜譚!成本太大了,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另一方麵,即使她雪莉有這個實力,真的買下來了,又能怎樣?
美國李氏在國內公司的股份,沒一家工廠可以說了算,都買下來又能有什麼用?
還不是李氏國內公司是大股東,都要聽人家的!
雪莉後來決定直接跟美國李氏談,也是為了這一點。
她和李氏國內公司的合作,其實根本就控製不了工廠,完全都是李老板和杜朝陽控製生產環節。
這跟美國李氏根本就沒辦法比,人家可是現在擁有一個自己的廣東工廠。
這讓雪莉很是羨慕,所以才會有在國內建廠的打算。
現在,既然不論杜朝陽還是李老板,都願意支持自己拿下一家李氏國內公司的工廠,那她雪莉何樂而不為?
可是,美國李氏在這些工廠中的股份,一直都是她的顧慮。
跟美國李氏競爭,還要共同持有生產環節的股份,這讓雪莉覺得彆扭。
在她看來,這根本就是行不通的!
然而,如果能夠跟美國李氏達成合作,恐怕就完全不同了。
在市場中就已經不再是完全意義上的競爭關係,而是朋友,自然生產環節也可以合作。
這就是雪莉一定要找陳傑和李晴的初衷。
現在,這個初衷基本已經實現,那麼剩下的就是要考慮具體細節了!
雪莉的想法是三家股份共同存在於一家工廠,相互製約,而成本又最小。
杜朝陽講的李氏國內公司的三廠,雪莉是認可的。
這家工廠產權明晰,李老板占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小李老板占百分之四十五的股份。
她想分彆從兩位李老板手裡,各買百分之二十的股份。
這樣,自己占比就是百分之四十,李老板還剩下百分之三十五的股份,而小李老板剩下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
這樣自己的收購成本就最小,但還是大股東。
雪莉並沒把這個方案提出來,她估計隻要自己提出來,恐怕兩位李老板都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