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力界的鎮國公李發,這半年著實過得水深火熱。
去歲,拓拔牧野他們出發西征的時候,李發在白彌州接到了經隴右道,吐蕃王國派來的求和親隊伍。
說到這個隴右道,就是一部多民族征戰史。
此地有瀾河流過,水脈豐沛,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適宜農牧業的發展。
既有肥沃的河穀地帶適合農業生產,也有廣闊的草原適合畜牧業。
因此,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往往是農牧結合,既種植小麥、粟、豆類等農作物,也飼養牛、羊、馬等牲畜。
比白彌州不遑多讓。
此地還是曾經中原、吐蕃、大蕃三國的交彙之地,商貿極其發達。
經年的人流湧動,使此地成為多民族聚居地。
這些民族在長期的生活中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社會結構。
多種宗教在這裡傳播,留下了豐富的宗教文化遺產,如寺廟、石窟、清真寺等。
因其重要的軍事地位,遍布大量的防禦設施,如長城、堡壘、烽火台等。
此地居民善於騎射,民風彪悍,性格堅韌不拔。
華夏建國後,吐蕃窺知紅星軍威力,再加上連續兩年乾旱,隴右道農牧業凋敝,吐蕃不再能從隴右道獲利,還要花費巨資,撫慰大量暴躁的民眾,所以他們後撤離開隴右道。
紅星軍順利接手後,用了兩年的時間,廣興水利,散播良種,再加上天氣平和,隴右道複又繁盛起來。
吐蕃心癢難耐,又懼怕華夏兵馬,於是按照“慣例”,派出隊伍求和親。
據說,如今華夏最高家族,蕭家,有一女,十二歲,花容月貌,學識淵博,一手醫術,出神入化。
如果能為他們的小王子,十三歲的恭日德讚,求得為妻,實乃吐蕃大幸。
恭日德讚在大相的陪伴下,率領五千人馬,黃金五千兩及珍寶數百件作聘禮,請華夏許婚。
李發接到信報,心裡一個激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