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不戰,便可不敗。
便如諸葛亮,便是被司馬懿活活耗死的。
當然,這種局麵的產生,需要雙方實力之間沒有存在斷層的差距。
眼看趙國淪陷,白也所率大軍勢不可擋,其實本心而言,楚國這邊是很想派兵支援趙國的。
可問題是,楚恒帶著秦軍鎮守於韓國,讓楚國這邊如鯁在喉。
說到底,還是如今秦國太強,有實力能分兵兩路,且有兩個上將級的將領領軍,才導致了這種形勢。
楚國北上支援趙國之路,分彆被韓、鄭兩國所阻,讓項仲很是無奈。
而這,也是楚恒當初閃擊鄭國的主要原因。
沒有了鄭國可以借道,楚國想支援趙國,可謂千難萬難。
項仲試圖打開局麵,曾帶兵詳攻鄭國。
可讓他十分氣惱的是,鄭國在麵對秦國大軍壓境的時候,投降得比誰都快。
但麵對自己楚軍的攻擊,卻抵抗地出乎意料的頑強。
無奈之下,項仲隻能帶兵退回楚國。
至於攻打韓國,項仲就根本沒想過。
如果現在的鄭國是塊難啃的骨頭,那麼韓國對於楚國而言,便是沒有破綻的防禦堡壘。
那裡不僅有幾十萬秦軍,更有某個狡猾陰險的家夥統帥。
然而,楚恒也沒有給項仲絲毫喘息的機會。
隨著楚軍兵力調動被確認後,楚恒自然也看穿了楚軍這邊的意圖。
於是,項仲剛帶兵退回楚國,楚恒這邊又集結了大軍,再次陳兵於韓楚邊境。
項仲無奈,隻能加派軍隊,繼續跟秦軍形成對峙之勢。
所謂虛者實之實者虛之,項仲也不敢確認,若自己這邊防禦的兵力空虛的話,對方會不會真的直接打過來。
楚軍想打,又不敢輕易發起進攻。
秦軍想打,但他們的主帥卻不想打。
一時間,雙方互相拉扯,除了各自消耗大量糧草,倒是顯得“相安無事”。
反觀北方那邊,白也率領秦軍,不斷蠶食趙國。
因為趙國主力已被白也擊潰,趙國各地的抵抗力度並不大,被強悍的秦軍一路給橫推了過去。
不到一年時間,趙國徹底淪陷。
趙國上將軍李沐不知所蹤,而趙王攜降書,與百官開城投降。
趙國剛降,北方其他小的諸侯國畏懼秦國兵威,紛紛望風而降。
至此,北域之內,秦已一統北方諸國。
秦王收到消息,當機立斷,令白也帶著剩餘兵力去韓國,且任命白也為伐楚主帥。
自然,楚恒這個曾經的伐楚主帥被卸任了。
不僅如此,白也一來,便拿著秦王的指令,拿走了楚恒手上的兵權。
雖然南邊這路,也讓鄭國不戰而降,但秦王對於楚恒伐楚一事上的不作為,還是心有不滿。
所以,秦王最終決定替換主帥。
這次,白也從北邊帶來的秦軍,隻有十萬。
原本六十萬大軍,其中五萬在魏國境內駐守,伐趙一戰,秦軍傷亡在整個過程中也達到了十萬。
與此同時,無論是新占領的趙國,還是北邊望風而降的其他諸侯國,都需要秦軍去駐守。
所以,白也若想伐楚,光靠帶來的十萬兵力是遠遠不夠的。
自然而然,楚恒手頭的兵力,便被白也給“征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