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痛恨的是,難民們如此悲慘,仍然有盜賊對他們偷盜、搶劫,
巴桑命令王自強帶人驅趕好幾起盜賊,但不在他們身邊的難民就照顧不上了。
一些逃難的父母,沒有辦法,隻能在大路邊,給兒女頭上插上草標。
沿途一些財主以極低的價錢,把一些少男少女如同牲口一般買走。
眾人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但這裡不是雲州,
他們愛莫能助,隻能連連歎氣,不忍直視。
幾天後,眾人進入中州地界,這裡沒有戰火,卻發生了饑荒,
好在中陽城是帝都,官府對居民給予了賑災。
過了中州之後,眾人踏入了北州的地界,
這才發現,北州的饑荒更嚴重,而且官府沒有對民眾救濟,可能是官府也沒有餘糧。
官道上行走著大量災民,他們不是去飛雲關方向,而是向南走。
眾人明白了,魚伯和慶王開戰,部分難民去雲州,還有一部分難民過江去江南,
就目前戰爭來看,江南的風州、葉州、南州等地還沒有波及到。
尤其南州,現在由宋良控製,更是沒有發生任何動亂。
這天,眾人過了北州城,順著官道一路向南走。
第三天,進入陽東縣地界,之所以叫陽東縣,是因為它在陽公山的東邊。
陽公山位於北州境內,最高峰也隻有二百米,山脈連綿大約十幾公裡,算是一座獨山。
山的西邊也有一個縣,縣名就叫陽西縣。
到了陽東縣,路上同樣有很多難民向南走,去江南討生活。
此時是早春,春寒料峭,天氣仍然很冷。
難民們有的穿的衣服很少,鼻子、臉凍得通紅,甚至還有赤腳者。
巴桑等人連連歎氣,加快趕路,穿過陽東縣城,傍晚時分到了呂山鎮,
它在交通要道上,比較繁華,是來往江南、江北的必經之路。
眾人入住一家客棧,就在大路邊,所以客源很好。
客棧夥計見是馬幫,熱情接待,牽馬到後院、安排房間等,
王自強是馬鍋頭,負責和客棧對接,不用他人操心。
巴桑沒有進客棧,他看著遠處,
距離客棧大約五百米外有三個大棚子,呈品字形排列,很多難民在一個大棚前排隊。
他感到好奇,約朱清正一起走過去看看,到了近前,大棚上麵懸掛著一個招牌
“呂家粥棚”
巴桑心裡暗讚,這位呂姓士紳很不錯,給難民們施粥,這是積德行善啊。
走近觀看,一個大棚下麵擺放著幾口大鐵鍋,鍋裡麵煮著熱氣騰騰的米粥,
每口鍋後麵站著兩個人,拿著長勺子給難民們分粥。
隻是那粥實在是太稀薄了,幾乎可以說是米湯。
但在這樣寒冷的天氣裡,能喝上一口熱米湯也是一種難得的溫暖和安慰。
難民們熙熙攘攘地擠在一起,場麵顯得有些混亂,
有十幾個家丁挎著腰刀站在一旁,維持著秩序,確保每個人都能得到應有的份額。
再看另外兩個大棚裡,鋪滿了厚厚的稻草,顯然是供難民們晚上休息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