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封邦建國,王道之始第二章:霸道乎?王道乎?聖王之道!為何安靜至此?
為何一言不發?
自然是震驚、震撼,既而不知該如何插進話中。
便如同不學無術之人麵對引經據典辯論的大儒,隻能茫然無措一樣。
從未有人用這麼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曆史上那些盛世君臣的作為,擺在所有人麵前。
為什麼那些曆史上的明君賢臣在麵對一件事時,會選擇那麼做,在這一刻都有了答案。
這便是存在於政治中的一種“理論”!
事物是相互聯係和彼此影響的。
洛蘇從現實的政治事件中所提煉出來的理論,會反過來讓以後的人,按照理論去執政。
這就是洛氏子弟為什麼能用治政書治理天下的道理!
這就是洛氏站在無數先祖前輩肩膀上所能夠省下的力氣!
以諸位學士的智慧,又怎麼會不明白,當洛蘇提出了這條理論,在往後的歲月中,就會有無數的士人,用“執政思想”來分析當朝君臣的政策,進而察覺到風向的改變。
如果天子的政策在思想上相矛盾,這就說明天子的思想是混亂的,甚至會有人上書言明。
從洛蘇提出這個理論開始,朝廷上的一件件事務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聯係的,就像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
這些聰明人是越想越吃驚,越想越震撼,故而殿中是越來越安靜。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征、王珪、褚遂良等人,都緊緊皺起了眉頭。
洛玄夜悠哉望著眾人,政務上他一向是不插嘴的,畢竟術業有助攻,但看到這些以智謀而聞名的大才,如今這幅模樣,還是很有趣的。
李世民見到眾人不說話,於是主動問道:“眾愛卿為何一言不發,國師所言,朕頗覺有理,諸卿以為呢?”
“國師之言,振聾發聵,臣敬服!”
“臣等敬服!”
眾人心悅誠服的說道,從周郡王等人的態度上就能看出來,不一般,從天子的態度上,同樣能看出來不是常人,果然不該質疑的,這打臉啪啪的。
李世民聞言很是高興,甚至在長孫氏看起來,有些眉飛色舞的味道,“既然如此,那諸卿以為,我大唐往後應當如何執政,才能讓天下大治呢?”
魏征心中有些想法,但他估計殿中群臣不會同意,他向洛蘇行禮而後問道:“不知國師有何良言,能為我等計。”
洛蘇看了他一眼,卻不曾說話,他是做決定的人之一,負責的是掌控。
魏征見狀訕笑道:“陛下,臣以為這世上不曾有一蹴而就之事。
如今天下有六百萬戶,諸夏底氣尚存,隻是如同饑餓的人,沒有力氣而已。
恢複生產,是第一要務,教化百姓,行以王道,當為首務。
以王道煌煌,正和國師撥亂反正之意。”
魏征率先提出自己的意見,他的話並不中規中矩,因為從漢朝崩毀後,已經有數百年不曾行過王道了。
李世民一聽,有些猶豫,他有些不太認同,他是打天下的人,見到的人太多,經曆了這麼長久的亂世,人心早就亂了,他認為難以教化。
殿中群臣更是嗤笑,一向和魏征關係不好的褚遂良,直接出言嘲諷道:“魏征,王道早就在春秋時被廢棄了,強漢也沒有用王道來治國,而是夾雜著霸道。
教化?
可笑!
這天下人的人心險惡,豈是你一個書生能夠教化的?
抱著你的書本去故紙堆中研究吧,這朝堂之上,不是你這種隻知道務虛之人,所能夠站立的。
陛下,不必采信他的書生之言,如今天下紛亂,當以重典以製,嚴刑苛法,使天下人,以農、以商、以工、以術、以學,方能成就。”
大多數宰執聽到褚遂良尖酸刻薄的諷刺,頓時叫好起來,紛紛對魏征反駁,讚同褚遂良的言論。
洛玄辰則一言不發,他望了李世民一眼,又望了洛蘇一眼,若有所思,默默盤算著什麼。
李世民見到了洛玄辰的異狀,於是出聲問道:“玄辰何以一言不發?”
洛玄辰見到李世民點自己名字,於是拱手道:“臣剛才在思索。
軒轅黃帝平定蚩尤,而後教化;顓頊誅除九黎,教化萬民;商湯放逐夏桀,創造大業;周武誅殺商紂,既而振作;伐無道暴秦,遂有強漢;誅除漢戾,以建漢宣;先漢流離,光武承繼。
隋朝建立,若不是隋煬帝這古往今來第一暴君,縱然有隋文嚴苛的刑罰和苛政,但百姓卻依舊不曾有亂象。
這大亂之後有大治,似乎是注定的。
這大亂後的百姓,似乎並不如何難以教化,臣一家之言,陛下且聽之。”
魏征聞言眼睛頓時亮起,好搭檔啊,我魏征就需要你洛玄辰這樣的政治盟友,其他人,哼,豎子不足與謀!
呃!
洛玄辰的話讓一眾人啞口無言,但他們依舊堅持認為,魏征和洛玄辰所言,不足為信,“我等輔佐陛下開國,所行所為,陛下皆知,我等都經曆諸多,不是魏征等,不曾見過事務所能相比的。”
雙方頓時爭執不下,甚至直接吵起來,魏征真不愧是未來大噴子的指定人選,獨占群臣,不落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