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
這個問題是一定會出現的,這是我們的機會啊。”
李麗質的眼中亮起了光,洛君成也放慢了筷子聽李麗質說,“現在這些士人可能已經很憤怒了,但還對朝廷心存希望,但實際上,這個問題就算是父皇在世也解決不了。
官位就那麼多,不可能為了讓士人們不鬨事,就全給官做,那朝廷用不了多久就要崩了。
既然如此,我們能不能將那些人吸引到我秦國來呢,我秦國是一張白紙,這裡有足夠讓他們馳騁的空間。
人才就是力量啊。”
洛君成聽罷後,微微皺眉,而後緩緩道“大唐內部權貴把持官職,我秦國內部也是這樣,甚至比大唐更加嚴重,這如何是好?”
李麗質卻立刻搖頭,鄭重道“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大唐的疆域雖然比我秦國大,但其中縱橫交錯的利益集團太多了,而且大唐內部是個不能擴張的盤子,有多少官職都已經被算死。
但我秦國不一樣,雖然現在權貴把持權力很嚴重,但實際上這恰恰是因為有能力的士人少,我秦國人少,人少天才就少,須知自古以來寒士戰勝高門都是依靠數量優勢,進而在質量上形成碾壓之勢。
現在束縛我秦國發展速度的就是官吏太少,阻礙了我秦國對新征服的土地進行編戶齊民,沒有編戶齊民,就難以收稅,隻能包稅,就不能精細的控製,就難以說那是我秦國的領土。
如果我秦國多五千、一萬士人,我秦國所控製的人口就能夠翻一倍,如果有十萬士人,那我秦國在吞並整個平原之前,都不會擔心缺少管理的官吏,而且能用最快的速度去漢化當地的土著,改變他們的語言,修正他們的文化。”
李麗質的聲音鏗鏘有力,人在做自己所熱愛的東西時,就是如此,在這方麵李麗質可謂是專家了,洛君成知道李麗質這絕對不會是臨時起意,恐怕之前就已經想過這些事,隻不過今天恰好遇到自己講中原這件事,於是將比較完善的想法說出來而已。
“夫人你說的很有道理,但這件事還需要從長計議,你先寫一個具體的章程出來,到時候在禦前會議的時候,將這件事說與秦王,這件事必須要有秦王的命令,才能夠在王國中推行。”
李麗質點點頭,“不過這件事一旦傳開,王國中的貴族有可能會不滿,要想好怎麼預防這件事。”
雖然常說人從不會從曆史中吸取教訓,但實際上,人還是會從曆史上吸引經驗的。
前人的經驗一代代積累下來,這就是留給後人的寶貴智慧,很多問題就能夠從曆史上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比如現在大唐內部權貴把持,比如秦國內部頗有些類似於邦周時的模樣。
在許多年前,這些問題都沒有被解決過,所以難倒了無數人,隻能被社會變革一點點的推著走,在這個過程中,流無數的血,經曆一次次的試錯。
但對於生活在大唐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答案就擺在那裡,秦國中的貴族,都知道最後的結局是什麼,這和曾經是不同的,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貴族擁有土地不是天經地義的,一切歸於君王才是天經地義的。
或許對於秦國貴族們來說,唯一好的點在於,秦王他也是諸侯的一員,他也是天子的臣屬,所以從這裡來看,秦國的政治根基就是裂土封王。
洛君成想了想後說道“貴族的不滿是注定的,但曆史上從來都不缺乏反對的人,但最後勝利的總不是那些貴族,我們站在勝利者的一方,就這樣。”
……
大唐的藩屬國很多,在理藩院中所登記的遠遠超過了漢朝,當然,遠遠不如商周這種封建製度的國家。
這些國家的製度混亂,等級混亂,大致上能分成幾類,但是隨著這些年的發展,就漸漸說不清了。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大唐第一批藩屬國是當初貞觀初年的時候,打敗冬突厥後,有許多國家給李世民上天可汗的尊號。
這一批藩屬國的性質就很難界定,既然用了天可汗的稱號,按理說,是應該視作外藩的,也被私下稱之為胡藩,但其實這一批藩屬國中,身份是很不一樣的,西燕國、高昌國都是正兒八經的漢人國度。
沒錯,甚至不用放寬到諸夏國度,這兩個國家,國主就是正兒八經的漢人後裔,整個國中都是漢文化,從血統到文化都相當的純正,但這也是天可汗體係的國家,就很難評。
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已經有一點模糊了,等到大唐迅猛的擴張,六大王國製度的提出,西南諸公的分封,以及嶺南諸公的分封,就徹底亂了,理藩院現在就連外藩和內藩都分不清了。
在邦周的時候,封在王畿中的畿內諸侯,是內藩,封在王畿之外的諸侯,是外藩。
但如果按照這樣算的話,那很多部落藩屬國,比如安東大都護府麾下的諸藩屬國,就變成了內藩,而秦國、燕國、齊國,這正兒八經的太宗諸子國,反而成了外藩。
這豈不是倒反天罡嗎?
天子也不願意,外藩豈不是意味著有獨立的法理,這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
還有那些公爵國的歸屬,理論上由天子授予金冊,但他們在當地,要和當地的土著交流,還要和六大王國的王交流,於是國中的形勢發生了變化。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現在的王公之國,可以說是一團亂糟糟,理藩院每次下旨都要發好幾封,疊床架屋,不外如是。
武曌和洛君薇著重於內政,也就是州縣的發展,還有府兵的改革,對於這些對外的機構,主打的就是一個,還能運轉,那就不要去動。
從李治去世後,武曌並沒有什麼非要和西域、漠北爭雄的心思,她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科舉製度的鋪設,對士族的打擊,以及厘清財政等方麵。
所以任由這些王公之國自行發展,隻要按時納貢即可,在這種強乾不弱枝的指導思想下,中央朝廷的實力很是強盛,但整個藩屬國體係就變成了一個不能隨便碰的機器。
天後立了一個皇太女,未來大唐要迎接一個女天子,這件事傳到不同的諸侯耳中,反應自然是不一樣的。
燕王和秦王的反應就不同,一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個則擔心自己的兒子會做出什麼錯事,但究其根本,對於皇太女,二人都不反對,並沒有什麼想要借此來額外發揮的想法。
其他諸侯大多數都如同秦王一樣,對於皇帝遜位,皇太女被冊封,隻是驚訝了一下,而後就各做各的,無論是誰在天子位上,和他們都沒有什麼關係。
真正心情複雜的人,是李顯和李賢。
太平的兩個兄長,本該在這場李旦遜位的風波中,得利的兩個人。
李賢還好一點,他早就在許多年前,就失去了繼承皇帝位的資格,這麼多年下來,在蓬萊島上,努力建設他的衛國,他在衛國中,按照長安城的模樣修建了宮城,整個蓬萊島幾乎都按照他的想法去建立。
待在蓬萊島上,就像是待在中原一樣,再加上蓬萊距離中原近,大批大批的漢人進入蓬萊,現在就算是讓他去中原其他地方就藩,他也不願意了。
既然做不了天子,那他就在蓬萊島上慢慢發展。
真正急火攻心的是李顯,在武曌的四個兒子中,李弘和李賢都是有能力的,隻不過一個身體不好,一個性情太過急躁,容易聽信謠言,結果導致母子成仇。
剩下的李顯和李旦都沒有什麼能力,但李旦是個好人,而且很有自知之明,也不貪戀權勢,所以能夠果斷的讓出皇帝位。
但李顯就不是如此了,他屬於沒有什麼能力,但不自知,而是認為自己很聰明,然後經常搞出一些讓武曌啼笑皆非的事來,政治手段之拙劣,連十幾歲的武曌都不如。
李顯這個人還刻薄寡恩,這本來不算是特彆差的缺點,但沒能力掌控局勢的人,還刻薄寡恩,那可真是既不能控製人,又不能得人心。
所以當初武曌直接就把李顯排除掉了。
李顯當時就破防了,說了一些不中聽的話,如果他不是武曌的親兒子,現在就已經踏進黃泉了。
所以在李旦退位後,武曌對李賢都沒有評價,卻說李顯“魏王輕佻,不可君天下”,可想而知武曌對李顯的厭惡了。
李顯得知太平公主被封為皇太女後,直接氣的吐血,在臨昏迷前,他頗為不甘的問左右道“本王難道還不如太平一介女流嗎?
難道太平是堪比母後的天驕嗎?
本王不服!
母後偏頗太平甚矣。”
說罷便直接昏迷過去,言語流出,成為坊間笑談。
————
對於大唐帝國的分封政策在高宗天後年間的發展,筆者認為隻有一個詞可以形容——“野蠻生長”。
帝國內部複雜又波雲詭異的權力爭鬥,以及天後武曌“重內輕外、強乾築基”的執政思想,使大唐朝廷著重於解決帝國內部的問題,並沒有對整個開拓分封進行整體的規劃,這從僅僅隻有一次的會盟中可以看出。
在高宗天後的執政期間,朝廷發布的勸課農桑相關詔令高達七十三封,發布的整頓吏治的詔令高達五十四封,但有關於對外指導的詔令,隻有五封,這種數量上的絕對差距,證明了中央朝廷的偏向。
後來的史實證明,天後武曌在這一階段所實施的政令,使帝國內部本該增長的矛盾大幅度降低,帝國運轉的效率有了顯著恢複,為後來的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帝國興衰史》
(本章完)
inf。inf(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