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建立到現在八十年左右。
大唐的昌盛是帝國所有人都難以想象的,洛千秋和洛千慎的西域計劃能這麼順利,和大唐的強盛不無關係。
從貞觀年間,大唐就走在一路狂奔的大道上。
一直到現在,七十年,不曾停下。
府庫中的糧食多到朝廷要下詔減免賦稅。
國庫的充盈讓帝國有能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國內治安的維護上。
從洛陽到西域,一萬裡的路上,隻要走朝廷修建的直道,基本上見不到盜匪,即便有,也會很快就被朝廷軍隊剿滅。
所謂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在大唐這棟參天大廈中,似乎隻剩下一個汙點,那就是吐蕃。
現在時機成熟,洛千秋決定親自解決它。
……
洛王要親自前往吐蕃,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更讓人驚訝的是,洛氏五個洛氏子,以及四個洛氏女,都同時出征,所有人都意識到,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遠征。
洛氏上一次這樣出征,還是在諸夏和草原決戰的那一次。
而那一次的結局,史書上記載的很清楚,幾乎全死了。
洛氏這是要做什麼?
區區吐蕃,難道值得洛氏付出這麼巨大的代價嗎?
太平很擔心,她帶著深深地擔憂望著洛千秋,“夫君,彆去。”
這個一向堅強的女子,在這一刻也忍不住慌了神,眼圈微紅,李聖一和洛聖夕都奔上來抱住了洛千秋的腿,睜著大大的眼睛,好像沒說什麼,但又像是什麼都說了。
洛千秋摸摸兩個孩子的腦袋,溫聲道:“不必擔心,這次不一樣,區區吐蕃,還不值得洛氏付出那麼大的代價。
現在的洛氏已經不一樣了。”
……
在茫茫高原之上,洛千秋統率著此番出征的軍隊,在開元六年的時候,三萬大軍就已經齊聚青海,但直到開元八年,洛千秋才從青海道向吐蕃挺進。
他的思緒忍不住回到踏上青海之前。
表麵看起來,這次洛氏出動的陣勢相當浩大,但正如他和太平說的一般,現在的洛氏已經不一樣了。
曾經的洛氏沒有氣運點進項,隻能用犧牲和鮮血去喚醒神器。
而現在的洛氏,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一貧如洗的洛氏。
為什麼現在是合適的時機。
因為從武曌開始,一直到現在的開元年間,洛氏從大唐汲取到的氣運點實在是太多了。
封王本就是氣運點大增加的成就,封的還是洛王。
在係統中,現在洛氏的家族等級,已經是【王爵】。
再加上和皇室的關係,增幅的倍數簡直恐怖,要知道當初洛玄夜和李世民,就已經十倍增幅,洛千秋可是皇夫,洛聖夕、李聖一,可是天子的親生兒子。
這充裕的氣運點,讓洛氏的行事可以變得截然不同。
從大唐得到的氣運點,花在大唐身上,這是一件相當合理的事情。
在出征前的家族會議上,洛千秋就對這一次戰爭,做出了最終的定性,“維護諸夏的領土完整和統一,消滅妄圖在諸夏囊括四海道路上阻礙的任何國家,清除所有的反抗者,不用在意以後的評價,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子孫萬代,罪孽歸於己身,榮耀屬於素王。”
洛千秋已經下定決心,如果這場戰爭不能達到目標,計劃走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他會付出犧牲,讓這片高原,提前走到那個不再適宜生存的時代。
這片在溫暖時代養育了千萬人口的高原,將會回到那個隻能容納百萬人口的貧瘠時代。
望著那蜿蜒如蛇正在行進的軍隊,洛千秋的腦海中有一件物件在不斷的旋轉,那是一件神器,是洛氏家族級彆晉升王爵時出現的。
一件足以毀天滅地的神器。
即便是洛千秋見到之後,也忍不住感到不寒而栗,那是真正的天罰,不到萬不得已,他是絕不會使用的,因為這件神器,敵我不分。
……
在行軍時,有將領提出分軍行動,“高原廣袤,分路行動,能夠更快速的尋找敵軍蹤跡,當初衛國公李靖等進入西燕國時,就是如此。”
但洛千秋果斷的拒絕了這種提議,“當初衛國公等人,統率的大軍人數遠遠超過我等,分軍則力弱,我們雖然精銳,但還是要注意這一點。
當初衛國公等人對這裡地形不熟悉,但現在諸郡隻要跟著本王走,本王自然知道要去哪裡抓到吐蕃讚普,分軍大可不必。”
如果不是能找到吐蕃軍隊的話,洛千秋不可能僅僅帶著三萬人就進入這茫茫雪域高原,那是對所有人的不負責任。
見到洛王堅持,而且眾人皆能感覺到,洛王對這裡似乎有些熟悉,大軍的行進比想象中快了許多,幾乎沒有走什麼彎路,於是沒有人再堅持。
對於大唐的進攻,吐蕃一方早就有所預料,畢竟大唐在青海道練兵這麼久,他們又不是瞎子,一直都在盯著,大唐一進軍,吐蕃立刻就知道了消息。
然後。
吐蕃那些靠近青海的部落,果斷開始跑路。
根本就沒想和大唐交戰,他們又不傻,一看大唐的氣勢,就知道來的是精銳,大唐的精銳,那得是吐蕃最精銳的禁軍才能對抗,其他的部落軍,或者是奴隸兵,碰上就是找死。
這樣的大敵,那必須留給讚普和大相去煩惱,和他們又有什麼關係。
洛千秋的行軍很順利,最大的問題便是氣候和後勤,這兩者在大唐強大的國力支撐下,還算是能夠維持,一路上翻山越嶺,飲冰臥雪,攻破那些來不及逃走的吐蕃部落,掠奪牛羊和糧食,一路西進,往吐蕃王都殺去。
麵對來勢洶洶的大唐,吐蕃自然是決定迎戰,尤其是聽到隻有三萬人前來時,主導了一切的吐蕃大相,直接哈哈大笑起來,他頗為倨傲的向吐蕃貴族說道:“既然大唐天子讓人來送死,如果不收下,那豈不是我們不懂事嗎?”
轉過頭,吐蕃大相就征召諸部出兵,同樣是三萬人,但這三萬就不同於大唐三萬,吐蕃是典型的奴隸製度,表麵上的人口不算多,但那些貴族每家每戶都有奴隸。
此番出兵的真實兵力在二十萬,雄壯的軍容讓他猖狂大笑起來,“二十萬對三萬,優勢在我啊。”
吐蕃大相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前腳剛走,一直被他認為不足為懼的讚普就直接從王都跑路,“大相實在是太過於輕敵,他難道以後自己是論欽陵嗎?
本王就算是身居王宮,也知道大唐前來的都是精銳中的精銳,三萬精銳,是不可被戰勝的,現在不快點跑,之後就是死。”
讚普腦子實在是太清醒了,吐蕃除了在論欽陵時期外,從來都沒有在正麵打贏過大唐,大唐軍隊的素質遠超吐蕃。
吐蕃一般都是依靠遠遠超過大唐的軍隊才能攻克一些由地方守軍守衛的城池,現在正麵和一群能翻山越嶺,強渡荒野冰原的大唐精銳,正麵碰撞,真是蠢死了。
“此番戰勝大唐軍隊,還是得看本王的,大唐軍隊實力強,就不要和他們正麵衝突,在這廣袤的高原之上,他們又能待多久呢?
等到他們糧草耗儘,迷失在高原之上後,自然就是我們的勝利之機。
記住把那些可能泄露我們行蹤的牧民都處理掉,本王可是熟讀漢人的曆史,他們曆來都喜歡用當地人作為向導,那些和中原為敵的政權,基本上都是敗在了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
不得不說這位吐蕃讚普,是真的對漢人曆史了解,這種隱藏在曆史中的小細節,都被他揪了出來,在戰爭中,用當地人作為向導實在是過於常見。
草原上沒有民族主義這種東西,隻要給好處,根本就沒人在意什麼可汗的大業,多的是人帶著中原軍隊前去“剿滅”可汗。
實際上,對於中原來說同樣如此,亂世的時候老百姓基本上不在乎這個,給錢給糧食就能帶路,這種戰爭形勢和民族主義國家形成後是完全不同的。
況且,就算是民族國家形成後,尚且有那麼多投降派,吐蕃讚普看明白這一點,所以他要斷絕這一點。
那一路上所要留下的屍體,可就有點多了,但身為偉大的讚普,他又怎麼會在乎一些奴隸的生命,在他看來,那不過都是為他奉獻的牛馬罷了。
“本王高坐布達拉宮,乃是雪域最大的王,為本王獻上生命,是賤民的榮耀。”
吐蕃讚普毫不顧忌的這樣說著,他身邊的吐蕃貴族深以為然,沒有任何一個人認為他說的有什麼不對。
這是理所當然的。
在吐蕃,貴族和王,天生就是高貴的,而奴隸則永遠都是奴隸,生或者死,永遠都操持在上位者的一念之間。
……
洛千秋自然知道吐蕃大相率領大軍前來截殺自己。
他雖然不是一直都開著青史,但基本上每天都會開一下,在這之前,就已經收集了吐蕃高層的信息。
青史的發動,需要四個信息。
人的信息,查詢的時間,查詢的具體地點,查詢的事件。
人、時間、地點,這三個信息就像是不平行的幾條線所組成的坐標軸,可以直接確定一個點。
而查詢的事件,越是詳細,所需要耗費的氣運點就越少,給出的信息就越準確。
正是因為這樣的特點,所以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來破除曆史迷霧。
大部分的曆史事件,隻是有些含糊不清,但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大致上是清楚的,隻要把這些信息都輸出進去,自然就會出現具體過程,進而補充遺漏的細節。
但現在洛千秋查詢時,隻有人物和時間,理論上查人是需要三個坐標的。
但因為人物有唯一性,所以當知道人物和時間中的任何一個時,就能夠知曉這個人,當時在哪裡。
當然這種方式,耗費的氣運點很多,遠遠比給出信息多的多。
這就是青史能夠作為全開地圖的原理,雖然遠遠比不上後世的衛星導航,但青史畢竟不是軍用,這種開發出來的能力,在這個時代同樣是降維打擊的。
吐蕃大相很快就領會到了青史的強大,在這片茫茫不知道東南西北的雪域上,洛千秋反而是那個能夠確定位置的人。
當吐蕃大相還暢想著二十萬大軍勝利的時候,已經在不知不覺間進入了洛千秋的包圍圈。
沒有整軍的烏合之眾,麵對突然而至的騎兵,會遭遇什麼?
無數次的戰爭都給予了答案,那就是一哄而散。
完全沒有受到高原影響的神廟軍,皆身披甲胄,從高坡上衝下,胯下的戰馬威勢煊赫,徑直衝散了吐蕃人用來充當炮灰的奴隸軍。
敢戰士坐鎮洛千秋身側,沒有輕易動身,伴隨著洛千秋幾次揮擊,又是幾支騎兵隊伍衝出,從各個陣型散亂的陣腳處衝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