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個年輕人裡,有對戴英了解比較多的,還知道哈克尼是倫敦的富人區。
能夠出生在那裡,說明眼前這家夥的父母最低也是醫生、律師之類有體麵的社會身份,並且收入不菲的華裔。
而且,這家夥能站那裡教授自己時下最先進的高科技設備,說明本身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
綜合起來看,儘管心裡依舊不滿,但對方表現出高人一等的傲慢……就成了一種很正常的情況。
“對了,我每次聽到你們用那種……類似於菲傭和阿三混合起來的腔調說英文,身上就會很不舒服。
所以,如果你們想從我這裡學到東西,請儘量用漢語交流。還有,發音標準一些。”
“……”十二個人神色各異,卻沒有一個吭聲的。
六十年代港島的外來人口激增,市麵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方言。為了便於溝通,國語成為了有效的交流語言,甚至帶有高級社交語言的屬性。
直到67年的一場爆動,讓港島政府產生了警惕心,開始有意識的對“國語”在民間的普及進行降溫。一方麵取消中學國語課,一方麵推動粵語替代國語。
尤其是71年麥理浩上任後,一係列舉措推動港島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強化了港人對港島的認同感,國語開始逐漸被粵語取代。
所以,時下的港島年輕人,雖然粵語說的很溜,但基本都有不錯的國語底子。
如果直接要求眼前的十二個年輕人說國語,他們可能會生出逆反心理。
可曲卓先暗示了自己“華裔英籍”的身份,不會粵語就成了理所應當的事。又站在“純種英籍”的角度,打擊了他們的英語發音。
所以,國語就順理成章的,成了交流的唯一語言。
為什麼要冒充華裔英籍?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不然怎麼說?
告訴他們老子來自內陸,老子北大畢業,還是研究生在讀?
且不說這幫港島三流學校的倒黴孩子,能不能看得起內陸的大學。隻內陸人這個身份,就足夠麻煩了。
拍出港島身份證?
好吧,那就說粵語吧。
會不會是一方麵,同樣是港島人,如何才能壓服這幫年輕人。總不能編個名校出身吧?
說自己出生於倫敦哈克尼,屬於闡述事實。至於“華裔英籍”,那隻是誤會罷了。
如果編個名校身份……一旦露餡,丟人不說,也容易讓一幫年輕人生出輕慢之心,很難讓他們老實認真的學習。
所以,故意隻透露出有限的事實,從製造出一些“美麗”的誤會,是最好,也是最省事的選擇……
喜歡1976步步生蓮步生蓮(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