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第一艦隊隻能沿著海岸線逐步南下,一邊搜索幸存者和各種物資,一邊研究周邊海域的氣候特點,這樣也就代表了海軍的進展可以說是相當的緩慢,再過兩個月也最多能達到馬來西亞,距離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還有很遠的距離。
但是海軍有一個頗為實用化的提議,那就是使用潛艇作為主要的海上交通工具。
要知道海麵上的風暴雖然猛烈,但是一般情況下即使水麵上颶風肆虐,海麵之下五十米就等於是風平浪靜。即使太平洋中心海域難以抵達,凡是邊沿部位的東南亞海域,隻要潛艇在一百米左右的深度,大部分地方還都是可以到達的。
這種提議極為具有實際操作價值,隻是問題在於,國內的重要海軍基地基本上都已經不複存在了,目前為止一艘能找到的潛艇都沒有,當然,海軍學院做博物館展覽的除外。
如果要新造潛艇倒不是不可以,但是問題同樣不少,科研部的資料庫有多種國產的潛艇圖紙甚至還有核動力攻擊潛艇的圖紙。但是這些潛艇先不說現有的船塢能不能造,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的目的在於探索和運輸人員前往美洲,而不是和人開戰,原本的的魚雷發射艙,導彈發射係統統統都沒用,進行改裝的話,工作量不亞於重新設計一款。
這時在采礦平台上得到了大量經驗和靈感的科研部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建議。建造一艘長度一百一十米,排水量一萬到一萬三千噸之間的核動力潛水艇。
聽著這個建議,莫白也是頗為震驚,自己的聯盟都已經擁有可以自建大型核動力潛艇的能力了嗎?
科研部解釋道,這種核潛艇和傳統意義上的核動力攻擊潛艇還有核動力導彈潛艇有著本質上的區彆。
首先,它隻是采用核動力驅動,本身的武器配置非常有限,隻有六枚位於艇首魚雷艙的魚雷和六枚可以自動裝填的備用魚雷,尾部乾脆就沒有魚雷艙,而導彈艙的數量非常少,本身不具備水下發射導彈的能力,垂直發射的導彈倉隻有一組十二聯裝的發射井,不具備發射彈道導彈的能力,隻能發射巡航導彈和自衛用的防空導彈,並且數量有限。
它的艇身比一般的潛艇要寬大的多,二十多米的寬度,更接近於當年前蘇聯研製的台風級潛艇,非常寬大,擁有足夠的廳內空間和巨大的排水量。
這艘新潛艇的艇內空間可以裝載一艘小型半潛式無人攻擊艇和兩艘類似的半潛式載人運輸艇。內部的載員艙可以保證一個全副武裝的就加強偵察排的全部裝備還有空餘,如果減少一艘半潛艇的話,它甚至可以搭載兩架毒蜂武裝攻擊機。
看著科研部的科學家們口水橫飛的解說,莫白隻是一臉震驚的看著眼前的圖紙,然後說到:
“你們直接說,想要建造一艘潛水航母不就行了?”
聽到莫白的話,李博士卻是兩眼發光:
“對,沒錯,我們應該再大膽一些,要什麼自行車,什麼深潛能力,隻要能潛下一百五十米就可以了,長度加到一百二十米,寬度到三十米以上,這樣排水量就能有兩萬噸,我們可以在裡麵塞下一整座機庫。潛水式兩棲登陸艦,太棒了。”
不得不說,李博士的腦洞的確是夠大,而且這種設計方案的難度並不大,二戰中日本就建造了潛水航空母艦這種超時代的艦艇,在大幅度減少了關於潛深和速度這樣硬性數值之後,換來的是潛艇內巨大的空間和寬大的甲板。新一代的潛水母艦終於在慢慢完善。
這一切的設計方案,其實都限製於聯盟的三級船塢的尺寸限度,一百四十米的船塢,生產120米的超級潛艇,如果沒有伸縮跑道的話,也就隻能裝備直升機,或者昆式飛機了。
果然,科研部關於在昆式運輸機基礎上縮小尺寸設計昆式多用途戰鬥機的方案被提交了上來。
這個方案就簡單多了,設計一塊小型化的昆式運輸機,裝備輕型武裝並且可以運送一個作戰班執行潛入作戰任務。
其實這倒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等於是小型化的半隱形昆式旋翼機可以擔任更多的戰術任務,非常適合成為艦載機或者加裝其他模塊使得本身多用途化。
莫白批準了這項計劃,估計同樣能在兩個月內製造出第一架樣機。
同時被批準下來的,還有潛水母艦的主構架建造方案,天津港的船塢終於開始動工了。和原本動輒一年兩年的潛艇建造期不同,這艘前所未有的巨艦隻需要一個月就可以完成主構架和80%艇殼的建造工作,新的量產型強化鋼強度比原本的鈦合金還要高,重量還輕一成,關鍵是成本並不高,數量還管夠。使用新的強化鋼的話,這艘潛水母艦的最大潛深可以達到兩百米。
原本的艦用清水核反應堆被係統的移動式自動核反應堆取代,輸出功率更大,更穩定。而且體積更小。最後是已經在075京都號上應用過的智能化艦船管理係統,可以統一管理這艘巨大的潛水母艦,把用於駕駛潛水母艦的海軍人數壓到了五十人,如果算上飛行員和後勤人員,也不過七十人,最後加上可以運輸超過五十名戰鬥人員的載員艙住宿空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