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區自古以來便是培養海軍人才的溫床,這主要歸因於福建人具有最為強烈的海洋開拓精神,無論是出於主動追求還是因環境所迫而為之。
在東南亞呂宋島和巴達維亞移民過去的華裔,很多都是福建人。
十八芝海商們了解了皇帝的想法,隨即被崇禎皇帝安排送出去,他們還需要在京城逗留一段時間。
在此期間,他們不僅需要參加首屆明交會,還要在大明皇家海上貿易公司完成戰船及水手數量的注冊登記工作,並確定好私下協商好的當前和未來的私掠範圍,避免窩裡鬥。
此外,最重要的是要明確他們到底屬於公有性質還是采用公私合營的模式。
公有性質就是徹底招安,公私合營自然就是加入大明皇家海上貿易有限公司。
這一世的鄭芝龍在聽到“私掠許可證”這個詞時,他原本堅定的招安、升官發財的心態發生了動搖。
崇禎所描繪的公私合營共贏模式顯然更符合這些福建海商的口味。
想想今後,有了大明官方的有力支持,那亞洲的海域都可以叫做中國海了。
儘管這種支持在某種程度上是打過折扣的,無論是受到一些法律法規的限製,還是由於皇帝權力與部分南方官員權力之間存在矛盾,都可能會對私掠海盜事業的蓬勃發展產生影響。
然而,相比之下,這樣公私合營的選擇還是更具吸引力。
畢竟,有了官方的背書和支持,他們將獲得更多的機遇和保障。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裡,每一個決策都顯得至關重要,而鄭芝龍也深知這一點。
他需要權衡利弊,做出最有利於自己和團隊的選擇。
那些與他有異心的鐘斌、劉香和李魁奇等人,無疑會選擇公私合營的路線。
或許,這也是他鄭芝龍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毫無疑問,這確實是一條前途光明、一帆風順的寬闊大道!
不僅如此,崇禎皇帝更是許下承諾:倘若有人厭倦了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舔舐刀頭、過著生死邊緣的生活,大明皇家海軍將會熱烈地敞開懷抱,歡迎他們歸來。
他們的官銜在大明軍隊裡依然通用,不過到時候就要降一級半級的。
儘管目前而言,所謂的“皇家海軍”實際上仍是登萊水師,是帝師袁可立正在苦心經營的遠洋艦隊,很多西式艦船,已經在登州造船廠建造,上麵有重炮和歐洲流行的滑動炮架。
大明皇家海軍雖然渺小,已然存在於崇禎皇帝精心繪製的宏偉藍圖之中。
大明皇家海上貿易公司,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如出一轍,但與英國東印度公司那種由政府直接領導的壟斷企業相比,還是稍顯遜色一些。
那位徽州商人孫朝輝也被放走了,崇禎皇帝囑咐他要用心經營生意,並在明交會上多成交幾筆外彙交易,未來的大明皇家公司一定會有徽商的一席之地。
同時,崇禎皇帝還向他保證,未來大明的商業環境將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