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一直以來都備受人們的詬病,被稱為“弱宋”。
儘管金國和元朝曾經將兩宋打得痛哭流涕,但宋朝的軍事改革始終不敢給予武夫過高的權力與地位。
即使到了亡國的時刻,兵權依然掌握在一群文臣手中。
這是不可動搖的根本原則,因為在文臣看來武將不懂禮儀,不了解聖人之道,就如同被困在籠子中的野獸,如果放出來必定會反噬自身。
而現在的明朝似乎正在經曆一場軍事上的變革,是由崇禎皇帝陛下親手推行的。
他要重塑大明初期五軍都督府的體製嗎?
難道這意味著天下將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嗎?
韓曠默默地凝視著,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深深的憂慮和無奈。
要是陛下所托非人,釀成更大的藩鎮災禍,現在的大明朝,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
實際上,這一萬人馬下江南,對於崇禎皇帝來說,可以說是一次試驗。
他想要看看江南的士紳們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他們的頭骨是否真的像鋼鐵一般堅硬?
而這樣的實驗,對於這時候的崇禎來說,還是能承擔得起實驗失敗的後果,
一萬人馬中吳三桂和祖澤潤率領的兩千關寧鐵騎,則毫無懸念地選擇了一條道路——平坦開闊的平原陸路。
然而,考慮到戰馬和士兵的飲水需求,他們決定沿著運河一路南下,以確保水源供應充足。
這戰馬的飲水量比之人類士兵要高出一個檔次,北方現在各地都是乾旱。
吳三桂和祖澤潤可不想還沒有到江南水鄉,就先渴死幾千匹戰馬。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閻應元這位唯一來自炮兵科的遊擊將領,竟然與鬼鬼祟祟、熱衷於打黑槍和搞遊擊戰的東江鎮三寶——孔有德、耿精忠和尚可喜——彙聚在一起。
從人數上來看,他們四人的兵力最為龐大。
不過仔細一想,也不難理解。
畢竟,這一萬大軍中,六千人都是騎兵,而他們四人的四千人部隊則主要由步兵和炮兵組成,同時還擁有大量用於牽引火炮和運送火藥等重型武器的牲畜。
此次南下江南,麵對的並非正規敵軍,用不著步兵和炮兵的聯合作戰。
南下作戰應該是屬於低烈度的初期農民造反的程度,所以那些騎兵自然不願意放慢腳步,帶著炮兵和步兵們緩慢前行,仿佛一場武裝遊行。
所謂步炮協同,就是要求雙方保持一致的節奏與行動步伐。
然而在中古時期,由於缺乏即時通訊手段如無線移動電台等,步兵和炮兵在分彆行進時往往會逐漸靠近並最終彙合。
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騎兵們奔走如風,自然是機動性為第一要務,步兵們最好就是能做到移動堡壘的程度,再配以中遠距離的火器攻擊,自然是不會讓敵方騎兵牽著鼻子走。
此外,還有三位神秘的劃水人物——孫應元、黃得功和周遇吉,他們曾是勇衛營中的得力乾將,最根正苗紅的禦林軍,如今也是一同出征。
這三個人物如同隱身人一般低調行事,悄然行軍。
他們手下的三千名士兵每人配備了三匹馬,並攜帶火銃武器。
在行軍途中,他們嚴格遵守規定,安營紮寨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