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張獻忠並不擅長與人交往,喜歡用拳頭和人商量事情,若是還不順利,就會動用腰間的雁翎刀商量事情,總是顯得與周圍格格不入。
但他張獻忠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他非常喜歡孩子,對他們充滿了耐心和愛心。
或許,這也是因為他在童年時缺少父愛,所以現在想要用自己的方式來彌補吧。
張獻忠並不認同“棍棒之下出孝子”這種觀念,他認為用暴力和嚴厲並不能培養出真正優秀的人才。
因此,當他二十歲的時候,便開始收養一些孤兒作為自己的義子,並以一種溫和、寬容的方式去教育和引導他們成長。他堅信,隻要真心對待這些義子,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懷和愛護,就能贏得他們的忠誠和信任。
同時,這樣的教育方式也會讓他們變得更加堅強、勇敢和有能力。
無疑這樣先進彆扭,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也讓他在周圍人眼中更是顯得怪異。
可張獻忠才不在乎彆人怎麼看呢!
如果他真在乎他人的看法和意見,那他小時候就不會背上那一條人命官司了。
關於認義子,教養義子這一點,他不僅心裡這麼想,行動上也是如此踐行的。
張獻忠絕對稱得上是十七世紀大明朝親子關係的楷模啊!
張賢忠身材魁梧,麵容狹長且泛黃消瘦,手掌骨骼突出,握起拳來仿佛一把沉重的骨錘,因此得了個“黃虎”的綽號。
他在延安府當捕快沒多久,就因不懂得迎合上司,又不願與同事們同流合汙,整天隻會用暴力解決問題,一心想用自己的雙拳打抱不平。
隻可惜他自視甚高,雖然有智謀,但缺乏伯樂賞識,沒過幾天就被同事們擠兌,還成了一起無頭案件的替罪羊,最終被開除了捕快的職務。
不過張獻忠倒是很豁達,並沒有過分糾結於此。他深知“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道理。
張獻忠身無分文,身邊隻有兩三個忠心耿耿、猶如鷹犬般的義子。
這些義子年紀大約在十一二歲左右,他們也學到了張獻忠的一些本事和脾性。
於是,張獻忠帶著他們北上榆林鎮,投奔了延綏參將陳洪範,並在他手下當了兵。
由於作戰勇敢,不久後便被調到了總兵王威麾下,當了一個隊官。
而此時的延安府衙門內,張獻忠離開還不到兩日。
一天,在捕快們辦公的班房裡,一群捕快正圍坐在一起打葉子牌消遣時光。
當時,《水滸傳》已經流行了數十年,這種葉子牌便是根據書中的一百零八星宿設計而成,分為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
七八個捕快有的負責打牌,有的則在一旁圍觀,氣氛十分熱鬨。
儘管府城外已是一片餓殍遍野的景象,到處都有成群結隊的流民和逃兵,但隻要這些人不攻擊府城,就與這些捕快無關。
他們在城裡還是過著太平盛世的慵懶生活。
何況這新任的延綏巡撫洪承疇洪大人,彆看是個文臣,卻是比十個總兵還能打仗。
他帶著精銳的邊兵和新編的洪兵,攆著渠首王嘉胤、不沾泥張存孟和闖王高迎祥等流寇首領,讓他們在一個地方待不住五六天就要挪窩。
如果流寇們來不及挪窩,就會被官軍攆上,隨即被剿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