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按大明軍製,千戶以下采取十進製的編製,指揮不便,沒有後世的三三製方便指揮。”
“二是中護衛沒有弓弩箭矢,遠程火力打擊力量不足,需要加快火槍製造速度。”
“三是部分人員還穿著棉襖,沒有輕便的春裝,容易造成人同冷熱失衡,傷風感冒。”
應該說張石的問題很客觀,很及時,也很重要。
朱植卻答複道:
“在冷兵器時代,十進編製有他的合理性,更能體現人力密集性的優勢。”
“至於火槍製造,隻能優先滿足朱大能的中軍,然後是前軍。其他各軍還是手持大刀長矛冷兵器,暫時依托新式戰車進行防守反擊訓練吧。”
“至於換裝問題,郭鏞、郭鑒從山東已經運來了大批棉布,大能三嬸的裁縫局正加緊生產春裝。”
“蒯富那裡,已經又生產了一百支迅雷銃,一個月應該能夠生產二百支迅雷銃。”
烏雲壓城城欲摧,廣寧城軍械司四個局迅速轉入軍工生產模式。
在婉清的幫助下,火藥已經得到顯著改進,關鍵是解決了容易受潮板結的問題。
新式戰車又造了一百輛,左、右、前、上四個方向都用鋼板加固,左、右、上三個方向均可搭載一窩蜂火箭,人員可以從車廂內部通過望孔點火,也可以通過滑軌調節火箭高度。戰車的防禦力和攻擊力大大增強。
刀劍局已經生產一千把軍工鏟,還有一千杆長槍。
遼王現在非常重視長槍,也就是長矛,或者叫做矟或馬槊,隻不過在外觀上大同小異,各個朝代、各個民族叫法不同罷了。
雖說騎兵理論上在戰場上一騎當八步,但在實戰之中,大明屢次以步當騎,橫掃天下,主要倚仗就是江淮長槍兵。
朱元璋手下悍將謝再興,孤守蓋、金二城的葉望和馬雲,以及遼王身邊的郭英、楊文,個個是長槍兵王,蒙古鐵騎的克星。
因此遼王借鑒楊文長槍兵的經驗,要求生產長槍時一律采取四米的長度,足以在安全距離克製敵方騎兵。但是再長也不適用,他覺得亞曆山大六、七米的長矛陣其實就是一個虛假的笑話。
蒯富又收到了遼王的一係列緊急訂單,不得不帶著工匠們加班加點,生產五百副簡單的笠式鋼盔,五百張鋼盾,一千杆鋼頭長槍,一千把軍工鏟,五百米鐵絲網……
遼王覺得,雖然遼東沒有成規模的騎兵,沒有成規模的火槍兵,但隻要進一步加強部隊就地固守防禦、反擊的能力,蒙古鐵騎並不是那麼可怕。
後世倭國挑起的諾門坎之戰,雖然以倭寇的失敗告終,但是由於倭國步兵在蒙古草原上利用鐵鍬及時挖掘了工事,防守得當,竟然讓擁有近千輛坦克和裝甲車的老毛子實際傷亡比倭寇還要大。
當然,他現在也有很大的短板,盔甲奇缺,防禦指數幾乎為零。
他隻能一方麵讓蒯富儘量給士兵的棉衣裡裝上鐵片片,升級成簡易的棉甲,另一方麵還是想通過儘量避免近戰接敵,彌補這個短板。
誰讓剛之國即決戰?根本無暇從容準備。
朱植專門到醫院轉了一趟。
院長李濟那裡,大小方脈、婦人、瘡瘍、接骨、盎鏃科各科人員已經固定,基本上每科五名大夫,新收了六十名學生,內地中草藥也買了一些,治療風寒以及止血消炎去腫的各種金創藥也配了一些。
李濟遞給遼王一份緊缺的藥單,說道:“王爺,聽說您要打仗。如果要打仗,還是要未雨綢繆。目前這些藥還是少了些。好多藥都產於南方,這裡不好買啊。”
遼王仔細看了看這藥單,將後世的一些經驗迅速變成了指示:
“你這緊缺藥材大多可以就地取材進行替代,專治風寒的除了桔梗、柴胡、胡椒外,蒲公英、銀翹、金銀花這些藥材都很普通,也可以拿來試一試。”
“你這列的三七、蘇木,雖說專治刀傷、跌打損傷,但大多產於南方,即使到了山東也不容易買到,不如試著用遼東的蛇含草、苧麻葉、大麻根、牛皮膠這些土藥代替。特彆是遼東的刺五加泡酒,治療跌打損傷、活血化瘀不比蘇木酒差。”
“遼東還有一種專治拉肚子的希仙草,也叫粘糊菜。”
“至於其他的藥材,無論如何珍貴,還是要派人到山東購買……”
緊接著,他又隨手憑後世的記憶寫了些中藥名和配方交給李濟。
李濟不禁嚇了一跳,這遼王怎麼連中醫也懂?
但在遼王看來,這並沒有什麼難度。
他後世曾經在部隊摸爬滾打過好多年,對治療刀傷、跌打損傷的中成藥成分非常熟悉,又經曆過疫情,治療傷風感冒的中成藥幾乎和治療新冠病毒差不多,隻是配伍比例還要李濟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
朱植又去看了看婉清。
她不是在搗鼓玻璃麼?就讓她趕快生產一批瓶瓶罐罐,再把廣寧衛的糯米酒全部集中起火來,先蒸餾一部分高度白酒,一部分代替酒精消毒,一部分用來泡刺五加藥酒。
那海鹽也要進一步提純,好做成消毒用的生理鹽水。到時候一旦打起仗來,這些東西估計都用得著。
喜歡去大明扶貧(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