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九日,朱植留下平安率領中護衛後軍接替鐵炫鎮守銀州,自己陪同欽差們一起回師廣寧城。
四天後,遼王終於回到了闊彆三個多月的廣寧城。
朱守謙、蹇義、周興和張信他們早就收到快馬送來的消息,做好了迎接大軍凱旋的準備。
此時的廣寧城已經不是三個月前的廣寧城了。
從盤山附近的碼頭一下岸,河邊就散居著住一千多戶從內地遷移而來的農民。
由於來的季節晚,他們隻能東一塊西一塊種植著高粱、小米、菽豆之類的雜糧,有的還養了幾頭羊,旁邊再搭個木棚就算是家了。
隻要官府不收稅,日子比內地還是要好過多了。
前來迎接遼王的張信就在路上向他報告工作:
“殿下,因為上半年內地旱災嚴重,已經有一千來戶十年前遷往山東的原遼東漢民,又遷了回來。”
“江淮一帶農民因為饑荒鬨起了民變,被朝廷鎮壓一部分後,其餘也發配到了遼東。這移民越來越多,又過了種植季節,遼東供糧壓力越來越大。”
“好在朝廷為供應北伐在遼西屯積了二十萬石軍糧。節餘部分,王府一粒都沒有浪費,每天仍然能夠保證供應給青壯移民一斤糧食,婦女和小孩減半。儘管如此,移民還是越來越多……”
又走了二十裡,是五千戶山西移民聚集區和他們經營的農田。來的早的就種上小麥或水稻,來的晚的就種上雜糧、蔬菜,也有不少人乾脆以放羊為生。
山西人世代生活在遊牧地區邊緣,放羊並不比蒙古人差太多。
遼王率領主力東征北伐以後,山西同樣因遭遇大旱,青黃不接,晉王和官府主動加大了向遼東輸送移民的進度,累計送來近一萬八千戶移民,約有八萬之數。
這山西移民除了淩海留下三千戶,轉送義州兩千戶、懿州三千戶、遼陽兩千戶外,有七千多戶留在了廣寧。
說廣寧城人滿為患,一點也不過分。
再往裡走,就是廣寧衛軍墾的地盤了。
五萬畝成熟的油菜已經被周興指揮新兵們收割歸倉。兩萬畝金黃的麥浪也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馬上就要進入收割季節。
欽差們發現這裡居然還有兩萬畝水稻,同樣低下沉甸甸的稻穗,也快要成熟了,不僅讓人感到奇怪,也讓人心生喜悅。
大家不由感歎,難怪遼王常說遼東自有倉中粟!
終於到了廣寧新城南鎮,欽差們發現這堂堂遼王的就藩地和遼東都司駐節地居然沒有一丈城牆,隻是門口用木頭在城南搭建了一個大門,上書“凱旋門”三字。
這還是靖江王聽說遼王要率大軍凱旋後特意帶人趕的工。
廣寧城門雖然寒酸,城內卻是一片欣欣向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