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日上午,威遠侯夫人婉清和蒯大指揮的夫人婉君作為主考官,在育才學堂兩個教室內分彆對四十七人進行考核,內容是數學。此外,教室內還各安排了十個學生陪考。
古代讀書人雖然以飽讀四書五經為主,但是既然識得了字,算術基礎也是不差的。
走進育才學堂,這些讀書人總算找到一些讀書人的尊嚴和自信。
但是一打開考卷,大部分人還是看傻了。
這是什麼題啊?一會要算五百一十二天內挖好四百七十八裡鬆遼運河所需具體人力,一會要算兩衛人馬遠征西域三百一十六天所需各種武器裝備、糧食和草料的數量。
而且這樣的題還是十幾道,每題才五分!
原來遼王說的學以致用竟然是這些。
雖然在元朝時,印度數字已經通過阿拉伯人傳入中國,被國人誤稱為阿拉伯數字,但是大明在驅除韃虜時,把這便捷的阿拉伯數字也一並驅除了。
除了少數民間算術愛好者,絕大部分掌握大明智慧的所謂士子們不會使用阿拉伯數字。
現在進了考場,又沒有後世的計算機輔助,這些家夥隻得苦逼兮兮地硬著頭皮拿著粗大的毛筆用大寫的漢字算來算去,計算費時費力不說,難免出錯。
也有人拿個大算盤劈裡啪啦,劃來劃去,讓人心煩氣躁不說,還招來鄰桌的抗議,最後隻好作罷。
這些題目大多是婉君根據遼王的要求出的,要和遼東的作戰和建設密切相關。
其中一題是這樣的:“山丹軍馬廠第一年向朝廷提供一萬匹軍馬,每年遞增一千匹,問:一百年後軍馬廠總共向朝廷提供多少匹軍馬?”
這是一道在後世連小學生都會做的最簡單的等差排列求和題。
但是,除了來自揚州附近的兩個進士和在遼東曆練的三個秀才,因為以前看過朱世傑的《算學啟蒙》或在鬆庭學院旁聽過這些東西,還會算一些,其他讀書人都是不屑於去研究這複雜數學的,現在把指頭掰斷了,也掰扯不出來,就是把算盤珠子摳出來,也不知道結果。
還有一題是這樣的:“拉一百米的鐵絲網,每一米立一木樁,問:總共需要立多少根木樁?”
這道題看似極為簡單,其實也有小坑。後世的小學生都知道要避坑,在答案上寫上一百零一根。
但是有幾個讀書人以為遼王缺人,在出題時故意放水,降低難度,於是迅速在答案裡寫上一百根。
過了一會,有人又覺得這題目是不是太簡單了?於是掰著指頭算來算去,總算改成了正確答案。
大家心裡不由把遼王罵了好幾遍。
更讓人惱火的是,卷中還有後世的立體幾何題,比如畫圖並計算修建大夥房水庫大壩所需的鋼材、水泥及木料。
他媽的誰會這玩意!一些讀書人斯文也不要了,心裡連遼王老媽寧貴妃也問候了好幾遍!
但是上了遼東的賊船,就得聽遼王的安排,大家還是硬著頭皮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