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指揮,現在的帖木兒軍已經沒有了當年在西域對抗大明時的頑強,損失不到三分之二,就會潰散。”
“張指揮,我發現他們有時候傷亡還不到二分之一時,就沒心思打了。”
張石成功接出孫玉所部人馬後,再次包圍了克爾曼城外的帖木兒步兵,準備強攻,啃下這塊硬骨頭。
這時,孫玉等幾個曾經參加過遼王西征的骨乾卻委婉表達了不同意見。
這些基層骨乾已經通過再次和帖木兒軍連續交戰,敏銳發現了帖木兒軍武器裝備雖然在升級,戰鬥意誌卻在下滑的變化情況。
張石分析,帖木兒上次估計是被遼王打慘了,四十個核心蒙古部落已經無法為他持續提供充足的優質兵源,不得不從被征服的各族部落中強征士兵。這些被強征的士兵們自然不想死心塌地地為帖木兒賣命。
他又找來幾個俘虜進行訊問,發現情況和自己的猜想差不多,而且皮埃爾此次帶來的步兵中竟然有不少人是印度兵,少部分是突厥兵。
他聽遼王說過,印度兵的戰力之神奇可是有曆史淵源的。雅利安人、馬其頓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好像誰到了他們那裡,都可以稱孤道寡,踩他們一腳。
為了減少強攻帶來的損失,張石讓白成帶了幾個俘虜前去勸降包圍圈內的敵軍。
僅僅半個時辰後,白成就和被圍的敵軍談好了條件,成功地帶著三千多個部落降兵從陣地裡走了出來,個個興高采烈,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是凱旋哩。
一千印度降兵的條件很簡單,保住性命,然後回到家鄉種地去。
八百突厥降兵都是世代以當雇傭兵為生的土庫曼人,他們的條件是加入大明軍隊,然後繼續吃糧打仗。
有數百其他部落降兵,人少勢單,隻求保住性命就行。
還有一千降兵竟然是契丹人,他們本是西遼的後裔。
西遼被蒙古人滅亡後,部分契丹人逃到了克爾曼,繼續打著大遼的旗號搞了個小朝廷,史稱後西遼政權。
這部分契丹人後來也慢慢回教化,融合到當地部落中去,不過從長相上看,和當地回回還是有明顯的區彆。
這些人很想回到東方故土。
對於俘虜們的要求,張石都慷慨地予以滿足。隻要投降,什麼都好說。
回營途中,張石想起還有一連步兵部署在城東南方向。
那裡剛好是皮埃爾援軍最先突破的方向。
他雖然對這連人馬不抱太大的希望,還是讓馬三寶帶一千騎兵前去查看情況。
畢竟不放棄、不拋棄是遼東軍的傳統,也是凝聚軍心士氣的關鍵所在。
而且那個帶隊的馬歡還是遼東元老馬雲的小兒子,把他弄丟了,遼王那裡麵子過不去。
到了半夜,馬三寶竟然把這連人馬給完整帶回來了。
原來扼守克爾曼東南方向隘口的步兵連長馬歡,不僅深得其父防守戰術的精髓,又曾經當過遼王的護衛,跟著遼王學了不少東西。
撤退時,他見霍國騎兵不靠譜,先行跑路,遠處又是黑壓壓的帖木兒騎兵,就知道突圍無望了。
他索性忍痛丟下戰馬輜重,指揮兄弟們轉身向身後一座更高的山坡上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