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要跟他合作搞走私。
真不怕死。
但轉念一想也正常,蕭氏雖然是延綏將門之一,可是蕭氏的輝煌在隆慶年。
之後的蕭家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將門家族,子弟生意更易,各有盤算,基本上距離四分五裂不遠了。
現在大同軍打上來,陝北各方勢力徒呼奈何,或許就讓他看中了其中的潛力,想要趁機漁利也說不定。
而蕭汝水不知道王三想什麼,但他看完了王三寫的律令之後,心頭在直打鼓。
倒也不是覺得王三這套辦法有問題,而是他發現,王三的論述很特彆。
曆代針對重農抑商的態度明確,是因為每次王朝開國的時候,天災**,人口凋敝,這個時候你不考慮將已經荒廢的土地種起來,將糧食產量增加,難道還考慮鼓勵商業?
而現在,王三則是說,大同軍一定可以搶在普遍大災前,終結大明朝。
那麼,擺在王三麵前的就是,預估的人口問題。
按照王三的算法,整個大明朝,粗略估計得有一億六千萬人口。
王三能接受的就是一億兩千萬人口。
但一億兩千萬的人口,依舊是很恐怖的數量級。
已經足夠支撐兩京一十三省完成商業框架的搭建,因此在王三這邊,明確了未來大明的產業是:官營產業、私營產業、集體產業的三套規劃。
其中對於絕大部分生產資料,比如礦、鹽等產業,要進行官辦,然後對於紡織等企業,則是進行鼓勵民間百姓開辦,而集體產業,則偏向於農林漁牧等行業。
在這套體係內,王三是明確指出,要對傳統男耕女織的生產結構,進行調整的。
工農業剪刀差雖然不至於現在拿出來用。
但伴隨著這段時間的大規模人口遷徙和農場的運轉。
他利用大同軍對外征戰、債券等等各種方式,將攻略獲取來的錢糧,轉化成資本,投入地方生產的模式持續下。
王三也發現了,如果他不能在大同軍接下來的對外戰爭之中,將淤積在官僚、宗王、商賈手中的龐大白銀再度激發投資的話,那麼他將可能錯過轉型。
對,就是錯過轉型。
因為要考慮到製度的慣性,真要讓之後投入他麾下的文官們,全力按照他的規劃來走,很難。
幾千年的小農路徑依賴,很可能會將他的想法一波帶走。
所以,王三打算一邊對外擴張,一邊對內更迭。
蕭汝水看完這套律令,立刻思考起來王三的做法。
很顯然,王三和他遇到的那些流寇頭領不一樣。
那些流寇首領能知道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那就是一頂一的厲害人物,而眼前的王三,已經在考慮之後如何擺脫曆朝曆代的三百年魔咒了。
這套製度不見得能成功,但確實是對商稅的一種收取方案。
也難怪自己的族人從南方回來之後,都說同賊不同尋常賊寇,這個首領已經開始考慮製度,調整機製,準備搭建一個錢稅循環了。
“稅是不低。”蕭汝水終於說。
王三看了一眼沙漏,一刻鐘了,然後看向蕭汝水的位置說:“但物超所值。隻要你能配合大同軍,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該退的稅,不會少。
而且,按照大明現在的人口,以及我想要實現的願景來看,如果我能奪取大明,那麼就一定會對外走上擴張。
因為國內的人口太多了,需要更多的地盤安置人口。
而到了新地方之後,如何轉運物資給地方,我的想法是,競標之後承包出去給商人。”
蕭汝水一聽這話,臉色頓時凝重起來:“難道王三爺不怕商人摻和軍政?”
“怕,但那又如何?官辦企業控製了絕大部分鹽鐵,商人就翻不起浪花來。”王三微微搖頭,“總之,我欲致大同,就需要天下萬民一起發力,商人也是萬民之一,他們也得出力。
當然,轉運物資的方案,還沒那麼快推行。
隻是提一嘴。”(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