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微微點頭。
他在考量。
實際上,國號他不是沒想過。
大同這個號,其實蠻彆扭,因為和大同府重名了,同時“大同”、“大同”,念多了,甚至遠不如直接用中國或者華夏來得順遂。
當然,其他的諸如秦、周、漢、唐這幾個經常用的陝西大國號。
畢竟大同軍現在的組成,大部分都是陝西人,未來他的想法,也是以陝西、甘肅為根基,重新走一遍奪關中而正麵硬剛關東的路數。
那麼這幾個大氣的國號,其實還是不錯的。
不過,就是用的太多了,而且老王家上上下下數了一遍,也沒親戚可以攀附。
也就一個新朝王莽勉強算是夠得著皇帝位置。
但王三也不好認王莽作為元祖。
畢竟他家的族譜,也是最近重新續的,根本不存在認元祖的地方,而且王三認為他也沒必要認八竿子打不著的王莽。
不然,他的政權,豈不是要重新延續王莽的國號,並且根據元明兩朝的國號規則,起名為“大新”?
還是覺得怪怪的。
但大順的話,似乎並不是不能接受。
本身明末曆史就存在過,王三抵觸感立刻就降低了很多。
並且如辛璩所言“萬子萬孫,遇順而止”,這句讖語確實流傳甚廣,雖然對於大同軍的政權來說聊勝於無。
但架不住這個時代,百姓就是喜歡這個玩意兒。
該迷信的時候,他王三也不會含糊。
“好,我會考慮。”王三微微笑道,“跟師爺交談,也是舒坦。不過作為聰明人,師爺也應該能看出來,我若是臨朝,與爾這些師爺來說,將會是大喜事。
畢竟,我要的是能辦事的人。”
辛璩眸光閃爍,但並沒有回答王三。
理學的影響還是很多,忠孝仁義什麼的,還是枷鎖。
王三並沒有要辛璩立刻答應效力,因為他自信會做出來讓他們納頭便拜的事業。
識時務者為俊傑。
自漢武之後,曆朝曆代,儒門都是棋盤外的棋手,諸子百家成了棋盤上的棋子。
王朝末年,戰爭初期,你是幾乎見不到儒門大族投奔你的。
起事的不是道家、道教、就是兵家、又或者是法家乃至佛家。
而現在,王三要單獨將大同這個概念拎出來,就是準備抬腳踹儒門入棋盤,將大同放在棋盤外當棋手。
隻要自己能一直贏,儒家的萬般言語,隻能用來填補“大同”這個框架,與諸子百家一起,充為血肉養料。
至於能不能贏,王三是有很大信心的。
因為,教員已經給他弄出一個莫大信心。
馬列毛等言的成功,就是將儒家踹入棋盤的證據。
儒門被拉下神壇,才有機會重整風貌。
至於眼前的辛璩最後能怎麼做,他並不在意,因為政治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對象。
師爺屬於僚屬,甚至連吏都不是,他們有能耐,奈何各種各樣的原因考不中科舉,最後淪落成為師爺。
那麼,將權利誘餌丟給他們,不愁他們不上當。
聰明人會自己做出選擇,尤其是現在,不看出身隻看能力的風口。
吃完這一餐,王三告辭離開。
辛璩顯得受寵若驚。
等他走了,辛璩卻長舒一口氣。
跟王三交流,就仿佛麵對一個巨大的鴻溝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