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澄城縣的城門口、鄉村的公告欄,都對外張榜了很多公告。
其中最令人在意的,自然是《學部建製令》。
“茲,天下教化,唯禮教先天下,今大同之名,天下人難明之,故孤欲令天下知之。
特此,增設學部,主管天下生員、教育、科舉、普及等事。
學部下設:教育司、學校司、科舉司、本業司。
教育司:主掌教材撰寫、課業規劃。
學校司:主掌學校增減、教職任免。
科舉司:主掌科舉定製、考題規劃。
本業司:主掌生民技能,學業規範。
本朝科舉不同曆代,而是主張量化科舉分數,精研技藝,規範本業,讓天下萬民,都能獲得更多生活技能,使民有本業之技能,而安一戶之素然。
故此,再次重申,本朝不論農工商兵等,隻非罪籍再錄,便可科舉。
而科舉不同曆代,本朝學子,將進行學曆化修改。
同時,為了普及有教無類之功德,孤決定,修改學校製度。
學校從今往後,分為全日製學校、半日製學校兩類,以及小學、中學、大學三等,太學府、國子監、同文館三係。
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
全日製者,顧名思義,入學伊始,每七日須有五日點卯下值於學校,同時除卻春假一月、夏假一月、秋假一月、冬假一月之外,另有一些小假,餘者不隨意增加。
並且,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隻能定為全日製。
半日製者,四年級方可開設。
一日開上、中、晚三班,學生自選搭配,自由聽講,學費降低,也可聽課一節,買票入之。
一學期點卯滿額,即可參與考試。
假日隻有春夏秋冬四個月以及其他小假,餘者皆可參課,課表每七日一排,提前通知,提前選報。
同時每個月,不論全日製還是半日製,都需要進行一次月考,每半個學期進行一次縣考,每一個學期進行一次州府考,每一個學年進行一次省考。
學子,以學曆、學位者,為科舉通途之基。
學曆考學,哪怕罪籍之人,亦可參與。
學曆定階如下:生員、秀才、舉人。
學位定階如下:進士、博士、翰林。
月考學校自理,三年級後,六次及格三次,可得生員學曆。
縣考由本縣組織,準所有獲得生員學曆的考生參與。
六年級後,於六次考試內,四次及格者,可得秀才學曆。
秀才入州府考試,九年級後,於六次考試內,五次及格者,可得舉人學曆。
凡舉人者,欲得進士學位,須入大學。
而考選大學,須滿學九年方可參與南北中三卷分榜考,然後省內省外大學擇本省外省舉人優者入學。
入大學之後,參與課題,積極研究,發布論文,解惑天下人,定論以理,言之有理,並在省考之中,四年出一篇論文,答辯通過,即可入進士。
入進士,欲要精進,可評選博士、翰林。
而想要為博士、翰林,需要加入太學府、國子監、同文館三係研究。
太學府,負責研究民生課題。
國子監,負責研究工造技藝,定論物理。
同文館,負責載錄文史,校訂謬誤。
三係各有分工,大能者可同時身兼三係博士之名。
而翰林為公舉,天下之賢能,論文與功績都有者,朝廷選拔,上位親筆……”
站在公告前,不少被曬得黝黑的讀書人,正在竊竊私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