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宋明四個朝代的優缺點,他都進行了平衡。
當然更重要的就是,他不似其他王朝一樣,希望社會是靜止的,不變的。
他規劃時代的發展曆程,協調規劃了三個一百年。
明確指出了,第三個一百年,隻要中國不出現大規模內亂,基本就能讓生產力達到足以讓百姓富庶的地步。
基本上就是將未來幾百年的發展方向給明確了。
可以說,這就是一個開辟時代的聖賢。
然而,這樣的人物,偏生是一個王者,未來的皇帝,有他敦促教育,或許明晰國家發展方向之後,就有可能出現第一個坐擁天下中土,突破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國度。
“我算是知道,為什麼你最後會選擇舉西安府投降了。麵對這樣一個目光長遠,卻能腳踏實地的對手,沒人能夠討到多少好處。”
洪啟胤開始理解洪承疇了,不是他不想拖延,而是對手不給時間拖延。
洪啟胤一路上了解過很多關中戰役的細節,他發現對手似乎總能料敵於前,但仔細一看現在的政策,以及跟洪承疇一路上的交流。
洪啟胤明白,不是對手能耐,而是他有大局觀,人從一開始就沒把戰場放在西北一隅,而是著眼天下。
這一次奪取關中,正好京師被建奴入侵,但對方卻似乎有所預料,一直在布置局麵。
去年開始,先打慶陽、延安,掠奪人口,把陝北變成一片白地,結果蝗災爆發,延綏也居住不了人了,於是張輦北上榆林,就把延綏空出來。
而延綏一半左右的人被遷走了,就不能再北方爆發起義,反而是因為蝗災,逼得大盛軍不得不開始選擇進入山西就食。
然後山西就亂了,山西一亂,王三就把王僧丟去了山西河津縣,用來阻截太原方向的兵馬。
接著就是積蓄力量,布置棋子,一點點將整個關中圍起來。
也就是說,在洪承疇反應過來的時候,對方已經給你布置了天羅地網。
你想要反抗?除非你能跟王三一樣,大量整合資源,投入四方布置,否則是不可能贏的。
顯然洪承疇當時才因為朝廷選不到人,他火線提拔為巡撫,這都還沒摸清楚情況,就被包餃子了。
軍略如此,行政規劃也是如此。
他對政務的布置齊整的同時,也分拆了很多部分,每一步都在意料之外,但組合起來協調一下,就是情理之中,都是服務於未來二十五年的中期計劃框架。
並且從一開始他就沒考慮過對大明士紳集團妥協,而是想辦法培養自己的官吏體係。
他也知道想要快速取締大明很難,那他就用時間,用數量,用大同論去弄出浩瀚的民間擁躉,然後號召他們去打對手。
在中國打仗,打的從來不是誰更猛,而是誰對民間控製力最高,誰的韌性就更強,然後進行戰略布置。
就跟現在一樣,王三放出潼關,堵住運城、陝北,就是在導演戰場局麵。
我都是導演了,這場仗怎麼打,還不是我說的算。
隻要我幾個點都堵住了,你想要乾掉我,就得花費龐大的物資和精力,從而拖垮自己。
潼關這點一個欺詐誘餌。
你要是不拿,那我就拿走了。我拿走了,廣闊的平原,你就無險可守了。
可你要是來了,那麼河南必然大亂,因為你的補給隻能從河南走,而王三是穿越者,比彆人多一道時間維度觀察天下變化。
河南大旱,板上釘釘。
所以,對於大部分穿越者來說,時間就是他們最大的外掛。(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