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馬渡這麼興奮和狂喜。
因為王三畫的餅是真的很大。
晚上七點左右,王三吃飽飯,走出來散心消食,花園中有蛙鳴,湖中睡蓮綻放,似在貪婪吸收月華。
很漂亮。
“陛下,總理大臣馬渡已經提了人去辦差了。”劉若愚來到了王三身後,小心回答。
王三負手而立,看著下邊,片刻說“天竺是一個好地方,隻希望那邊的布置,朕後世的兒孫一個也用不上。”
王三思考了好幾年。
他對天竺半島的想法,從最開始的人力集散地、到後來的諸侯封建地,然後兜兜轉轉,最終決定將那邊作為皇族最後的苟且所在。
作為一個皇帝,他還是被身份拖累。
但仔細一想,他也必須這麼做,因為任何朝代,前三代政治,都可以銳意進取,不計成本的改革,但三代之後就必須轉向維穩。
這個時間節點,在曆朝曆代有長有短,短的二十年左右,長也不過六十年。
最近一段時間,他在調整國家的戰略時,已經能明確感受到下邊的掣肘、陽奉陰違。
他還是開國之君,從起兵到現在,不過九年。
就已經能夠感受到敷衍了,就更不要說他的兒孫了。
所以一旦接下來他的計劃,或者兒孫的計劃在中國玩脫了。
他也不希望自家兒孫死守中國,帶不動中國就換能帶得動的人上,全家去天竺算球。
去了天竺,隻要一日不拿下高原,就不可能影響中國的發展。
甚至還能逼迫中國重視陸上絲路的建設。
這一次的大順不會跟明朝一樣,隻重視海上貿易,而不重視陸上貿易了。
明朝之所以對草原和西域無感,很大原因就是因為西邊被蒙古帝國崛起的時候一路禍禍,後來大明還是覆滅蒙元的凶手,很難獲得蒙古人的善意與貿易。
一直到現在,草原上的北元實力被王三帶人掃平,林丹汗和他弟弟粆圖台吉都被乾掉了,建省直轄之後,才算是基本解決東麵蒙古的問題。
劫掠東麵蒙古,接下來就是恢複陸上絲路。
王三的決議,是準備眾建諸侯,直接用漢人諸侯去恢複曾經傳統的朝貢國框架,因此接下來天竺將成為整個海陸絲路的重要節點,物資、人口都得從天竺轉運,不然光靠西域軍區、西番軍區這兩個軍區,是不可能掃平中亞、西亞的。
所以,之後的中國隻要想發展西邊的大陸,就不可能對天竺趕儘殺絕,隻能又拉又打,如此回頭拆一拆天竺的地盤,讓西藏、象雄幾個省多吃點天竺的土地。
之後中國就算最後天竺的土地全部丟了,隻要高原不丟,中國的潛力就不成問題。
反正框架打好,就是大家根據地緣政治形態隨機應變了。
至於會發生什麼,王三其實無所謂,隻要這個世界有一隅能讓王氏繁衍,肉最終還是爛在中國人鍋裡。
所以,天竺那邊製定的計劃就是,乾掉莫臥兒,再把本地最底層的達利特、首陀羅、吠舍等族群人口用各種手段發賣出去,然後將刹帝利、婆羅門全部乾掉。
最後完成天竺地區的騰籠換鳥。
隻是這個難度不小,須知天竺如今人口約莫八千四百萬。
這個數據,還是馬渡弄來的相對準確的數據,因為莫臥兒在萬曆年時進行一次普查,主要是針對城市人口,有數據在一千六百萬人。
城市就有這樣的人口規模了,更不用說廣袤土地上的人口了。
而且印度還在熱帶,沒有小冰期的影響,因此人口數量之龐大,絕對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