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兒驚訝接過書,然後翻開
《北地生產迭代錄》
作者黃宗羲、周鑣、黃宗炎。
序言“冰期,也叫冰河期,是地球天體運轉過程之中,自然存在的氣候變化。
也被欽天監稱為大紀。
一個大紀,存在一個冰河期,一個間冰期。
而小冰期,並非處於冰河期,而是處於間冰期之中。
間冰期是在小冰期、溫暖期之中交替運轉的。
自秦漢以來,根據各色史料推斷,每個小冰期+溫暖期,差不多就是六百年到八百年之間……
而現在,大順處於明末小冰期。
大體還有一百年到三百年的時間。
在這種小冰期的時間內,北方普遍春夏旱澇不均,秋冬寒冷雪厚,因此寒冷將會導致北方糧食產量下降、冬日燃料需求增加……
大順自起兵開始,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陛下花費經年,推行工業化,並且迭代改進了蒸汽機,地暖、炕頭等辦法,解決了寒冷的傾軋。
但這還不夠。
糧食產量不足,將會伴隨北方數百年。
所以,為了保證北方糧食能夠充足,朝廷推行幾個戰略。
一東北大開發,推進機械化種植,將人力擠出土地,讓更多人投入新土地開發和進行職業升級,轉入工業化之中。
二中原再開發,將中原散碎小農籍田,迭代進入集體化、合作化,將土地標準提升,連片開發,方便機械種植,讓更多人口遷出,填充四方,降低每平方公裡的人均密度。
三海外新開發,自開國之後,朝廷就一直積極安排人力物力探索海外,在小冰期之間,影響最大的地方是北緯三十度以上的土地,北緯三十度一直到赤道附近的土地,並不會受到太多氣溫影響,所以曆朝曆代小冰期時,秦嶺淮河以北,總是戰火連天,跟北方遊牧打得難舍難分,而南方卻沒有太多影響,反而不斷有中原人口南下,加速南方開發。
因此,麵對這樣的災劫,北方不好應付,那就往更南方探索。
小冰期時間內,赤道附近的土地,收到熱氣影響小很多,瘧疾等熱帶病威力有所下降,顯得更容易開發,是新的承接點。
隻要人口疏散出去,中原不亂,四方就能安穩很多。
四舉國大基建,中國之地,曆朝曆代小冰期,往往對應王朝末年,政治腐敗,基建潰敗,地方豪強對抗中央,中央對地方掌控力不足,自然沒有辦法應付小冰期影響。
所以,旱澇一來,本就潰敗的地方基建,自然無法應對天氣,於是水利不成,民不聊生。
所以本朝建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土改清掃盤根錯節的利益階級,第二件事就是推動基建,興修水利。
至於大興土木所消耗的物資,實際上並不會影響國家運轉。朝廷乾掉就有利益階級所收繳上來的資源,足以支撐整個國家不吃不喝運轉十年以上。”
這老頭兒看到這裡,顯得十分驚訝。
片刻往後翻。
下一頁就是寫北方產業迭代的記錄。
黃宗羲作為地方崛起的官員,他參加過掃平林丹汗的戰爭,破關擒龍的戰爭,現在更是居於山東青海,擔任青海知府,正在青海本地開埠建港。
所以他對於整個北方的產業規劃和迭代,再清楚不過。
現在的北方,根本不擔心人口不足的問題,因為大順的計劃之中,整個中原是要充當工業核心動力的。
河南本地人口,因為之前的明順戰爭,九成九都去了九邊和西域。
後來大順鯨吞大明的過程之中,大順的主戰場又是平原和淮北,受影響最小的反而是山東。
所以山東人口,也被遷徙了一大部分去了河南填補缺口。
如此一來,中原基本是一片白地,王三隻要解決了百餘萬人口的糧食需求,就能開始布局本地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