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攬過李氏說道:“那孤就得找戶部要本王的祿米了!”
按照大明祖製,親王有一萬石祿米。在洪武、永樂時期藩王歲祿也基本為本色,偶有部分折鈔,並不多見;到仁宣時代,折鈔開始普遍化,並作為常例固定下來,凡藩王歲祿皆米鈔兼支,並且製定了米鈔折換率,一石米折鈔十五貫。
後來大明寶鈔跟廢紙一樣了,折鈔顯然是不行的,在藩王們的不斷鬨騰下,朝廷不得不妥協,從折鈔變為折支銀布。歲祿折銀絹,意在將歲祿折鈔部分改為折銀和絹,在不增加歲祿額數的情況下,增加實際所得。
按照規定,親王每歲合得糧儲,皆在十月終一次儘數支撥。但是實際上戶部也是看人下菜的,要是這個王府不鬨,或者鬨得不厲害,那就少給或者不給,像晉王、代王、周王這種大藩,就會折銀的時候戶部就不敢給的太低。
因為宗室祿米折支,根本就沒有個規定,上諭倒是說了:親王每石折銀1兩,郡王將軍每石折銀8錢,如不願收本色,可全部折銀收取。但是實際上戶部從來沒有按照這個標準執行過,每石折銀七錢就算有良心了。
甚至鬨出過一石宗祿隻二錢五分的事情來,不光是如此,折銀之後還有漂沒,本來漂沒算是大明的一種潛規則,本來是源自於軍餉的發解,一般來說,大明的軍餉就是送十到八,或者送十到六,都是可以理解的。通俗點就是一萬兩銀子,實際上到軍營的隻有八千兩至六千兩,其他的兩千兩到四千兩,官吏們就以漂沒為借口。就是說,這些東西路上遇到意外,損失掉了,沒了。實際上其中的絕大部分是被貪汙了。
在這個問題上,大明戶部可是充分展示了什麼叫做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親王郡王,還是九邊的苦哈哈大頭兵,都得漂沒,當然看在親王們畢竟是老朱家的人,可以優惠一下,會員價,漂沒兩成,親王以下,漂沒三成。
彆說九邊的督撫總兵沒辦法,就是這些親王們,一樣也得老實認栽,乖乖漂沒。
朱載坖算了一下,一萬石祿米,他也不敢想每石折銀一兩的那種好事,每石折銀七錢,就算七千兩,扣去漂沒的兩成,還剩五千六百兩。
乖乖,朱載坖頓時覺得自己還是挺有錢的,三百兩就可以買個秦淮河的花魁娘子,自己五千六百兩,買十八個花魁娘子還剩二百兩,豈不是很有錢!
朱載坖當即叫來劉忠和滕祥,讓他們明天去戶部,問問今年的祿米什麼時候發,發多少。
結果第二天他們二人灰頭土臉的回來,錢是沒要到,關鍵是聽說還被都察院的言官們知道了此事,聽說正準備彈劾朱載坖!
喜歡隆慶中興0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