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步行機甲馱載著物資在覆蓋著深灰水泥的平整地麵中穿行,伸出長臂將靠港的浮空艦打開的艙門中的物資取出,放在自己背上擴展出的小型運載貨箱當中。
工程蜘蛛機甲。
作為工程機械改良,蒸汽蜘蛛的機械關節被人為的增粗縮短了,為了是讓它有更好的穩定性和支撐能力。
這些大家夥又不需要像它們的原型一樣在戰場上衝鋒。
它們現在有...六條小短腿。
通常用在各種空間較小,需要轉變身形位置,不便於大型運載車輛的區域。
長距離運輸一般直接使用浮空艦或是蒸汽機車。
畢竟,季林下屬的領地有輪子。
用關節機械單位進行長距離移動,機械零件磨損帶來的損失...還不如直接使用其他運輸單位進行運輸。
而蒸汽工程蜘蛛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活動機械臂將成箱的物資從浮空艦的貨倉中卸下,將這些物資短距離運輸到附近的物資倉庫當中進行儲存。
至於為什麼不單獨設計小型的運輸單位。
因為季林沒有另外開一條生產線的打算,在蒸汽蜘蛛和蒸汽機兵的原型上稍微改造一下就能夠做到的事情也不需要多開一條生產線。
改造的成本也許隻有20%,但多開一條生產線需要支付的資源可能要超過100%。
風險,成本,性價比。
改改就能用,就不要單獨開另一條生產線。
規模化帶來的產量優勢遠勝於重新設計的質量優勢。
這也是很多時候能夠看到一種武器裝備的改型被用上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原因。
產品,特彆是軍工產品的更新換代是一種很奇妙的事情。
生產的數量越多,攤平在每一個產品上的研發成本和生產線建造成本會越低,最終導致產品本身價格降低。
相反。
生產的數量少,那麼研究費用與建造生產線的費用一同分攤到每一個產品上後就會導致一樣產品顯得異常昂貴。
同時。
產量越多的產品會因為其產量足夠,有足夠的利潤優化空間,那些產品帶來的利潤也足夠讓人願意優化產品...也有足夠的時間和樣本來逐個排查缺點和進行優化。
因為它的利潤允許。
工業的好和多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至於那些產量小的怎麼辦?研發企業隻想趕快把研發成本撈回來然後斃了這個沒有利潤的項目。
以上僅僅是建立在絕對理想條件下的描述,現實中會更複雜...
書歸正題。
除非是浮空艦,還有正在使用晶礦蒸汽機的蒸汽機車...這些完全應用在新領域的單位。
當怎麼改都改不出來,那隻能單獨抽技術人員和工人單獨弄一條生產線出來。
蒸汽蜘蛛有六條沉重步行節肢,其步行運載穩定能力和運載量都遠勝於隻有兩條腿的蒸汽機兵,最後被選去成為了領地的工程輔助機械。
老式的蒸汽蜘蛛隻需要稍微改進一下,就能夠成為合格的貨運機器人。
類似於叉車的存在。
而如今一隻伸出的手將一輛正準備裝卸物資的叉車舉了起來,像是高舉玩具一樣。
短脈衝電流進入,癱瘓這隻被抓起後不斷掙紮著身體的蜘蛛,六條機械關節與兩條看起來極為簡陋的機械臂無力的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