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說,當需要把帆桁從桅杆的迎風一側換到背風一側時。首先要做的是把帆麵收起來在斜桁上綁好,接著把斜桁豎起來才好轉到桅杆的另一側,這簡直是麻煩到姥姥家去了。
“很好!還有呢?”林海接著又問道。
三角拉丁帆其實也可以算是一種斜桁縱帆,帆的上腳就是由斜桁固定的,下腳和方橫帆一樣由帆腳索固定。
林海還是有自知之明的,要說他知道什麼樣的船好,那肯定在17世紀初的地球上沒人比他更懂。但要說具體造船,那他肯定是個門外漢。
有鑒於此,後來人們就把拉丁帆在桅杆前的部分給去掉了,這樣一來斜桁的轉動就不受限製,大大簡化了這一過程。不過斜桁在桅杆前的部分仍頑固地保留了幾十年,最後才被一並截去。
有鑒於此,幾十年後人們又在帆下腳加上了一段底桁,通過上麵的斜桁和下麵的底桁同時控製,才算是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這根新加的底桁就被稱為駛帆杆,這在戰列艦上的應用已經要到19世紀末了。
林海從潘大匠家中返回之後,當天就在自己關渡城的辦公室中簽字蓋章,批準了關於造船廠建設的事宜,並且指定由潘大匠全權負責,有事可以直接向他彙報。
這天天氣晴好,風向東北偏北,從淡水到基隆的前半段旅程需要戧風航行。
“總座,後桅上的這麵三角帆,我覺得可以換成那條船上的那種主帆。”潘學忠說的那條船自然就是新港號,其主帆也就是帶駛帆杆的上緣斜桁帆。
“能得總座提攜,自然是犬子三生有幸。”潘大匠聞言喜不自禁,不過也有些疑惑,“總座也懂得造船嗎?”
除開天氣不佳和例行維護之外,如今的定遠號基本就在淡水和基隆之間來回航行。順帶也從淡水往基隆運送一些物資,那邊海陸兩軍上萬人的後勤補給全靠淡水這頭輸送。
偏偏在沒有舵輪的這年代,風帆戰艦的轉向對後桅上這麵三角拉丁帆的依賴性很強,正因如此其轉彎半徑必須要相當大才行。東山海戰的時候,定遠號就吃了這個虧,差點被劉香的火攻船得手。
“小子,你覺得這船的帆裝要怎麼改比較好?”林海站在艉樓甲板上,對潘學忠問道。
而且他知道什麼樣的船好,也隻是在大麵上,細節部分肯定還是有很多不清楚的。
“首斜桅上的帆裝,我覺得也可以換成和那船差不多。”潘學忠完全是憑感覺在說,當然目前定遠號的首斜桅帆裝也確實是讓人一言難儘。
此時的首斜桅頂端接了一段豎直方向的首斜桅上桅,兩段桅杆上各掛一麵方形的橫帆,分彆被稱為首斜桅帆和首斜桅上帆,主要承擔抬升艦首防止上浪,以及輔助轉向的功能。
當然這兩麵帆要操作起來比後桅上的拉丁帆更麻煩,而且具有較高的危險性,一般來說是不會去動它的,所以輔助轉向的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計。(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