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遷怒了,因為蘆嶺山脈比想象中要矮些差些,心情不好,所以就有些不講理了。
人家作為光州的守備騎軍,打探一下你這麼一群來路不明的騎士,不是很正常?!
“???????”對麵為首的甲胄騎士喊道!
場麵一時有點尷尬,他喊的高麗話,王燁來的匆忙,沒帶扈能和金曆,聽不懂。
好在尷尬沒有持續太久。
“你們是什麼人?”這次是大宋官話。
雖然有些蹩腳,但是能聽得懂,實際上在高麗上層社會,掌握大宋官話,甚至洛陽雅音的都不在少數。
就是現在的高麗朝堂,也有宋人任職,多為福建籍,而且高麗官方文字就是大宋文字,這種情況下,權貴會點大宋官話不是尋常?
隻能說大宋,除了軍事上不好說,其他方麵真的是蠻強的,比如文化,比如服飾,比如政治製度等等~
“大宋山賊,今日路過。”王燁說道,沒有隱瞞的意思,畢竟過兩天沒準就要打過來了,還是得交代下自己的來曆,至於人家信不信就管不著了。
眼前的中郎將明顯不信,誰家盜匪有如此精銳騎兵,就是整個大宋,應該都不多才是。
“來此為何?”雖然不信,但是還是要問一下,這是禮節。
“不為啥,就是來看看~”王燁是個實誠的,有問必答,而且還不騙人。
實話有時候說出來彆人也不信,比如眼前的中郎將。
鬨呢,就看看?
等等,耽羅島好像被一夥不明來曆的人攻陷了,難不成是他們?!
王燁自決定來看蘆嶺山脈,就明白,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
就是把這些人全殲,想偷襲人家城池基本上也是異想天開,這一路又不是沒有人煙,但凡人家光州的知州有點腦子,突襲基本都是不可能的,而且最先打的必然是羅州,就是羅州估計也是偷襲不成的。
來到這個時代,王燁就明白了古代那麼多戰爭,為什麼攻城那麼重要。
在身後留下一個敵方控製的城池,忽略後勤補給線的安全,去攻另外一個城池,就是找死~
對於王燁來說,目前打呆仗,正麵硬上,出正兵才是最合適的,也許小規模的戰術會冒險,但是總的戰略必然是要求穩的,就像王燁沒有想過打人家首都開城,就是登陸半島,想要光州這一塊平原都是臨時起意的。
最開始登陸珍島的時候,王燁一直想的就是以流寇的形式,造成殺傷,吸引開城那邊的注意力,減輕白翎島的壓力,如果能打到讓他們忽略濟州島的事情就更好了。
所以王燁也沒有遮掩的意思,甚至有種衝動想把自己來曆說清楚,因為到現在梁山都沒有一個旗號,所謂征服,甚至統治,總是要人家知道統治的人是誰吧,
又不是搶劫,悶聲發大財,最好讓人不知道是誰乾的···
扯遠了,說回眼前!
“拿下他們!”話是用的高麗話。
這個中郎將也是不講武德的,雖然不知道到底什麼來路,總之不是好人就是了,既然確定了是敵非友,那就不要講什麼禮儀,自然是要生死無論,先拿下再說。
不過也不存在偷襲,畢竟現在雙方正麵對峙的情況,都防備著呢。
王燁催動胯下烏騅馬,綽弓在手,抽出四支箭,然後開弓射出。
“嗖!”
“嗖!”
“嗖!”
“嗖!”
四箭中四,三人落馬,有一個中了箭,但是沒落馬。
王燁從來不追究射人家盔纓什麼的技術活,箭矢攻擊最好的地方是胸膛,如果那地方盔甲太厚,就選擇咽喉。
當然這一次不存在這個問題,畢竟是類似哨騎的存在,是不可能批重甲的,燕雲騎這種批半麵鐵甲已經算是比較過分的輕騎兵了。
這位中郎將是來自仁川李氏的豪門公子,名李之美,也是自小練習弓馬,自認能文能武的,然而今天的戰鬥卻讓這位李中郎開了眼。
正常騎射隻是要求射得遠,而不是射的準。因為就是一般弓手平地上用步弓,五十步能射的準的都是神射手,何況是在馬背上,顛簸不定,也不好用力。
甚至自己麾下能騎射的人都不多,根本不足兩成,右手持刀,左手拉韁繩才是正經,能解放雙手的騎兵,都是要訓練好久好久的精銳騎兵。
所以除了草原上長大的遊牧民族,想找一個能騎射的騎兵是很難的,而且就是騎射一般也是拋射,因為用的軟弓,所以隻能拋射,才能射的遠。
至於準確度,基本靠蒙。
而眼前的騎士是什麼鬼?
連珠箭?
全是平射?
第一箭在一百五十步,第二箭在一百二十步,第三箭在九十步···
此時高麗騎兵剛能還擊,已經被射了三輪弓箭了,而且準確率驚人,自己這邊已經減員了接近四十騎,尤其為首的那個騎士,開弓極快,而且每箭必中,李之美也能騎射,可是不敢,因為所有在馬背上想開弓的就是那恐怖騎士優先的攻擊目標。最後一輪弓箭在四十步,這次基本上箭無虛發,又是接近二十騎落馬。
如果不是奔跑中的馬匹不好掉頭,李之美已經準備逃了~
短兵相接應該會好一點吧~
然而,現實告訴李之美,他想多了。
最前麵的那個騎士換了戟,這個武器李之美當然認得,如果不是作為儀仗使用,能用這樣武器的人注定不是自己能打贏的,所以李之美悄悄勒馬轉向,朝著那群用槍的普通騎士衝去。
很快,槍刀想交,李之美一愣。
這人好大的力氣,好快的槍法。
一合,李之美落了馬,被一個李之美眼中的普通士卒擊落下馬,如果不是身上的甲胄精良,大概已經死了。
王燁停了下來,轉身數了數,十七個,少了一個。
轉身,落了馬未必會死,尤其是燕雲騎身上的甲胄還算精良。
不拋棄不放棄是個很有意思的傳統,尤其在一個氛圍還算不錯的軍伍之中,哪怕為了救一個袍澤,死了兩個甚至更多袍澤,但所有人都是能接受的,甚至是死了的那個,也不會責怪。
士氣隻會越來越盛,而不是計算得失賬,所以很多時候,王燁的選擇並不是最理智的,甚至搞不清楚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人心,還是因為自己的本心···
沒有第二回合的交鋒,剩下的百餘騎兵已經四散而逃了,傷亡三成不潰敗的就是精兵了,現在已經死了一半了,他們已經沒了作戰的勇氣,哪怕他們中郎將就躺在這裡。
那是大戶人家的公子,死了有人哭墳,朝廷還有封賞,我們死了,雖然有些撫恤,但是分的柴山和良田也是會被收回去的~
落馬的騎士叫二狗兒,運氣不好,馬失前蹄落得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