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場臨機決策上來講,耶律得重和阿利奇的選擇是正確的。
也可以說是非常果斷的。
隻是有些時候、有些人不可以常理度之,105的武力值真的不是開玩笑的!
在阿裡奇轉身開始衝鋒的時候,王燁就已經換成了方天畫戟。
單純從鬥將或者是衝陣的角度上來講,方天畫戟比混元一氣棍更合適一些,主要是因為對烏錐來說,負重更輕一些。
輕攏慢撚抹複挑···
不好意思,串台了。
戟術共六路,其基本法為挑、拿、鎖、截、刺、勾。
內涵凡四十八法,變化無窮,即:“貼、靠、搜、提、崩、掛、撞、挑、截、攔、托、化、轉、還、挫、拉、搖、撲、滑、押、封、閉、折、閃、推、晃、格、掃、打、摟、探、紮、棚、纏、吃、架、抄、貫、拋、片、支、剁、刁、攢、鉤、躲、攏、翻”。
王燁的方天畫戟,用的也是極為精熟的。
雖然上麵的四十八法都還沒有記全,雖然在杜老大的評價裡麵依舊是一文不值,屬於那種純技巧型,招式發力沒有一點靈魂的低端戰鬥技巧。
但是王燁覺得這個不重要,隻是力氣足夠大,速度足夠快,反應足夠靈敏,記不住那麼多招式?
有問題嗎?
就比如麵對眼前的這個不知名將領,用得著那麼多招式嗎?
阿裡奇其實是知道王燁的大略擊殺難度的,雖然沒有見過王燁在戰場上的實際發揮,但是從遼國戰敗的部隊之中是打聽過的。
對於這個手持方天畫戟、騎著一匹黑馬的梁山泊主,阿裡奇從來沒有小瞧。
而且今天的阿裡奇也沒有打算活著回去,所以衝在最前麵的阿裡奇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以命換命。
阿裡奇手中的梨花點鋼槍選擇的是刺,而且刺的位置靠下,角度並不算多刁鑽,隻是速度、力量、準確性兼備,如此而已。
阿裡奇選擇刺的是王燁腹部,自己中門大開的直刺,這種情況下就是標準的放棄防禦、搏命一招的打法。
當然阿裡奇覺得王燁大概是不會選擇跟自己一換一的,而如果王燁選擇撥開這梨花點鋼槍,那自然也就不可能再攻,那就是硬碰硬的比拚,然後大家戰馬錯開,大概就是一合了。
正常兩軍交鋒的話,大部分也是這種,武器互相碰撞,有攻有守,然後彼此錯開,後麵的人再去找機會擊殺一些招式用老的,露出破綻的。
當然阿裡奇也是數得著的高手,如果是其他的對手,壓根不需要考慮那麼多,隻需要以梨花點鋼槍的長度優勢,刺穿對手就可以了。
王燁確實選擇了格開阿裡奇的梨花點鋼槍,畢竟即使身上夜凱防禦足夠抵擋梨花點鋼槍直刺,而眼前這人力氣不小,這個力度很容易把自己打下馬。
而這種麵對數百騎衝鋒的情況下,一旦落馬,大概就跟那個權遊名場麵,雪諾拔劍的場麵差不多~
就是不被踩扁,那也一定很危險。
兩杆武器相撞,具是彈開。
區彆在於,阿裡奇是全力刺出,而王燁是隻用了四分力的。
不是王燁托大,實在是力氣用多了,就失去了相對精準的控製力。
王燁這一戟用的就頗為巧妙,稍微用了些杜老大教的震字訣,槍杆震顫之間,已經是將阿裡奇的梨花點鋼槍彈開。
哪怕阿裡奇在極力控製,可是王燁的力氣太大,槍頭已經側開~
阿裡奇除了感慨此人好大的力氣,心中也明白,人是捅不死了。
既然沒法刺人,那便刺馬吧~
阿裡奇奮力將梨花點鋼槍朝右下方刺去,隻要刺傷這戰馬,也成!
王燁眉頭一皺,此人好生難纏,以這人的力氣,烏錐身上的皮甲是絕對擋不住的。
說來話長,實際不過電光火石之間。
王燁強行將手中方天畫戟橫掃,再次將阿裡奇的梨花點鋼槍撥開,然後方天畫戟順勢自頭頂繞過。
纏頭裹腦!
然後一戟砸向阿裡奇後背。
纏頭裹腦實際是刀法用的最多,劍法裡麵也常用,這一招簡單來說就是武器從頭頂繞一圈,一做防守,二也是做下一次攻擊的準備。
而王燁的纏頭裹腦屬於魔改版本,那就是純靠出手速度硬吃,強行加強。
要知道兩馬相錯速度極快,在這種情況下,方天畫戟還能砸到王阿裡奇後背,那可是真的需要極快的出手速度。
這一招可以說是脫胎於杜老大的回馬槍,就是那種強行沒有回馬的“回馬槍”,王燁第一次被杜老大一招撂倒,就是那招。
一戟把阿裡奇砸下馬,沒有管身後,王燁手中方天畫戟順勢前指。
咦,衝在前麵的這幾個人長得好像~
算了,像不像的也無所謂了,來都來了,就彆走了。
王燁手中方天畫戟直刺,平平無奇的一招,突然一分為三。
當然不是王燁突然學會了武器影分身,而是學自杜老大的一槍刺出九個槍頭。
王燁學藝不精,還沒有那麼大的本事,隻能刺出三個。當然,如果科學解釋一下,三個槍頭其實是一種視覺停頓的錯覺。
簡單來說就是武器,因為槍杆晃動太快,而人眼睛識彆光譜頻率又有限,通過特定點的停頓,造成視覺衝擊···
當然這些不重要。
在耶律得重眼中,已經是驚駭欲絕。
長槍刺出圓來就已經頗為難擋,何況這方天畫戟弄出三個戟頭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