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自己,還差那麼多的嗎?
同樣的疑問,來自忠州的嶽飛。
孫安也是在教劉琦、嶽飛、王貴、張顯、湯懷幾人綁腿。
“西軍也這樣綁腿嗎?”湯懷問劉琦。
四個人跟著劉琦混,王貴和張顯還是以嶽飛馬首是瞻,頗有些我領導的領導不是我領導的意思。
但是湯懷這人是不管這些的,覺得劉琦這人能處,就湊上去了。
“西軍不綁腿,西軍沒有那麼多布,也不舍得給士卒用這麼多布~”劉琦道。
所以有些事情,不是不知道,是不做。
這話到這就基本上聊不下去了,王貴眼珠轉了轉,朝孫安問道:“有此方法,一日行軍能行百裡嗎?”
“咱們梁山打仗,一般不急,所以很少急行軍,你說的這個百裡行軍是沒試過的~”孫安笑道。
這也就是寨主看重這幾個人,不然這白癡問題敢問一軍主帥試試?
王貴點頭,不知道懂沒懂,但是嶽飛是個心思細的,忙道:
“《荀子·議兵篇》中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宅。’我等所見梁山精銳為生平僅見,所以才有此問。”
翻譯一下就是說士兵穿上身﹑髀部,脛部的鎧甲,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裡。
魏武卒是這麼記載的,有沒有吹牛或者說計量單位的不一致不知道,反正是這麼記載的。
孫安這次倒是不笑了,心中暗讚,好一個心思精細的人物。
“若是隻趕路,半日行軍百裡也可以試試,但是這般行軍真正作戰的時候並不可行。”
“打仗畢竟不隻是行軍,這般趕路一來體力上不足以支持作戰,一旦遇襲,基本打不了仗,二來,安營紮寨也是不足。”
“咱們梁山打仗,就突出一個穩妥,一日行軍一般不超過二十裡,半日行軍,半日安營紮寨,若是紮硬寨,一般隻安營紮寨便是兩日~也就是差不多兩日行軍二十裡。”
“啊,這般行軍是不是太慢了些?”王貴道。
這跟自己心中的精銳可是差距太大了。
孫安笑著反問道。“行軍那麼快乾嘛?”
“若是山地短途作戰,行軍是不是快倒是也無妨,隻是若後勤補給困難,戰爭打的久了,後勤上壓力太大了些。”劉琦道。
雖然嶽飛四個是剛來,那也是咱下屬,不能讓他這麼不懂事的問問題。
嶽飛也扯了扯王貴的衣角,這般問話,太不禮貌了些。
隻是王貴恍如未覺,道:“《孫子兵法·兵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若是這般行軍,用兵還能出奇嗎?”
孫安一愣,心念電轉之間,已然明白了眼前這個小兄弟的大概心思。
“王貴兄弟,這可就是你兵書學的不夠好了,當然我兵書讀的也不好,正奇什麼的不太懂,不過許軍師是個學問好的。”
“所謂以正合,以奇勝,他說應該是今人有些繆解,這裡的正奇應該是指用兵的常法與變化,大概是說正確的使用兵力,靈活的變化。”孫安道。
王貴撓撓頭,臉有點紅。
孫安一笑,這還是讀了兵書的,可是不容易~
在批評彆人的帶著自己,讓人更好接受一些,然後話裡麵引用其他人的話,是增強說服力,沒有引用權威的王燁,是因為王燁一開始也理解錯了,孫安不好硬吹。
這個繆解實際上對真正有家學的學問人,不是個問題,因為人家學兵書的時候有注解,有老師教授,一般不會理解偏。
但是那種隻有書的,就看老師發揮或者自己悟了,理解成什麼樣就不好說~
所以這王貴不知道周侗沒教好,還是上課沒注意聽,反正這兵法學的不算多精。
這事需要記錄下來,重新糾正,不然隻這兵法學的,可能害人。
孫安繼續道:“咱們梁山打仗,一直以來,應該說是很少出‘奇兵’的,一路上都是這麼平平無奇的打過來的,沒有穿插包圍,沒有迂回側擊,沒有奇策妙計,就是這麼一路平推。”
劉琦點頭附和道。“弱勢的一方才需要想著出奇,若是能正麵打得過,便直接壓過去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