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寶是不是找到作戰的理由且不說,隻說如今的遼東戰場,已經打成了一鍋粥。
遼國大軍和金國的騎兵,在遼東通州附近打的亂七八糟的,讓人看不清楚。
今天傳來戰報,完顏阿骨打大勝,斬首十餘萬。
明日又是完顏斜也被殺,首級傳首各處,反正亂七八糟的沒個頭緒。
參戰的人太多,雙方都搞不清楚交戰的實際情況,畢竟五六十萬大軍,鋪展數十裡,又分兵好幾處,這種情況下,局部戰場打贏打輸的,實在是不好說。
隻能說這個世界讓王燁越來越看不懂了,原本的護步達岡之戰遼國應該差不多是十餘萬正經部隊,然後帶上後勤民夫,號稱七十萬的。
結果人家現在真的照著七十萬的標準,動員了這麼大規模的部隊,後勤上牛羊都是一群一群的趕過來,再加上原本就有的遼國控製下的遼東各城池的糧食補給,還真讓人家給整成了這般規模的出征。
彆的不好說,隻看交戰的陣線一直在往東北方向推,那應該是遼國占優勢的。
“遼國不是優勢,而是完顏阿骨打在暫避其鋒。”
給出這個判斷的是李助,最近一段時間李助很忙,畢竟打起來之後的情報數量和需要傳遞的及時性,不是尋常時候。
王燁自然是信李助的,隻是金國和遼國打的如何,那是以後的事情,眼前對梁山來說最重要的是解決這一路遼國偏師。
附馬蕭特末,林牙蕭察剌帶領的數萬部隊,這倆人王燁都不熟,許貫忠評價這倆人忠心耿耿,其他沒了,大哥李助則評論的更詳細一些,“少才略,好享受,無軍略乾才,駙馬蕭特末性格溫和守禮,林牙蕭察刺刻薄無恩,易怒暴躁···”
也就是說,這是兩個相當業餘的戰場統帥選手,王燁不知道自己是被天祚帝小瞧了,還是人家有什麼咱看不懂的布置。
但是這麼兩個統帥,統領著四萬六千部隊過來,真的是讓人看不懂。
部隊構成倒是還可以,其中有八千宮帳軍,一萬二千征召的京州軍,還有兩萬多的就是燕雲地的漢兒部隊了。
說到漢兒部隊或者說遼地漢軍,那就得說道說道了。
遼國的漢軍,其製基本承襲唐末五代的軍製,而又有所變通。
五京州縣民戶,男子壯者皆兵,丁籍和兵籍是一致的。
丁男或選充禁軍或充州縣地方兵,未被簽發者在鄉充鄉兵。與中原不同的是,鄉兵也隸兵籍。禁軍、方鎮兵的組織編製與五代、宋國大同小異,亦有廂、軍、指揮、都等單位。
五京州縣都有漢軍禁兵駐防。
劃重點,丁籍和兵籍一致。
看明白了嗎,遼國的套路真的是全民皆兵,這也是天祚帝能動員數十萬大軍的基礎,人家是真的治下的青壯都是兵的。
而遼**隊中漢軍的比例很高,這是必然的,因為遼國漢族的人口規模是很大的。
遼國總人口千萬,其中漢族占一半,是的,就是占了一半人口,大約有近五百萬,然後契丹族大概三百多萬,也就是遼國,契丹是第二大族,而不是第一。
這也就是為什麼遼國的軍製、行政製度,都繞不開漢人的原因,作為明麵上如今的東亞第一強國,又不能把漢人都攆出去,那不是自斷一臂,那是腰斬,甚至去漢化的難度係數都很高。
遼國行政上是南北院製,就是為了統治漢族,從遼太宗開始采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分治漢人和契丹人、南北兩麵官的兩院製。
並且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遼國有五京,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遼設南麵官和北麵官雙軌官製,以“本族之製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北麵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麵官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
所以,原本集中在燕雲地的漢人,也是這場戰爭中,受到多方關注最多的群體。
沒辦法,看看梁山的燕雲騎,再看看這燕雲漢兒,這不就對上了嗎。
雖然接受了遼國百多年統治的漢人,自然不會因為王燁長得好看,就納頭便拜。
但這個世界能真正影響人行為動機的,最簡單直接粗暴的永遠是利益。
弱肉強食,自古皆然,遼國如今依舊是大國,但是已經沒有當年的威懾力了。
這其中固然有天祚帝個人的原因,畢竟出了名的做事荒唐,興趣廣泛,就不喜歡乾正事,跟南邊的趙官家堪稱臥龍鳳雛一對。
而把視野放宏觀一點,就是遼國整個統治階級的腐化墮落,沒辦法,立國近二百年,契丹的貴族太多了,而且享受統治階級紅利也太久了。
遼國的幅員遼闊,但是大部分都是苦寒之地,真正的膏腴之地就在燕雲,整個統治區域的產出總共的就那麼些,契丹貴族或者說契丹族占的多了,自然統治下的其他族裔就得到得少了。
女真反叛,建立金國,不就是遼國壓迫太過,然後人家忍不了了嗎?同樣得,遼國的漢人日子過得也並不好。
漢族人口第一,還給你那麼高的權力地位嗎?
那這是契丹遼國,還是漢人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