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覺得自己現在這實力,應該足夠避免靖康之亂的發生。
隻是柴進跟高唐州的孽緣,以及宋江的粉墨登場,讓王燁產生了一些錯覺,那就是時間還早的錯覺。
畢竟按照宋江這進度,離108將彙聚,朝廷招安還有一段時間。
靖康之亂更是發生在宋江被毒死之後。
唉,這天下被自己攪動的亂七八糟的,劇本是早就撕了的。
一個並不是很聰明的普通人,沒了劇本,自然就不能再裝神機妙算了,不免有些~
嗯。
算了,王燁階段性抽瘋!
咱們不管他。
九月底,王燁一行來到開城。
當對未來不確定的時候,那便把自己弄的強強的。
宣和元年十月,王燁在開城,終於開始了軍隊編製大略確定之後,的最大規模擴軍調整。
梁山如今擴軍,自然不同以往那般捉襟見肘,找不到指揮使。
在同蕭嘉穗、許貫忠、宗澤、趙鼎、杜老大等人充分交流過意見之後,梁山最終擴兵方案終於定下:
第一步是各團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便是從正軍五千人,擴編到五營步兵(一千人營)+騎兵營(四百騎兼斥候)+警備營、醫療營(合計六百餘),一團六千人左右。
之所以是左右,是王燁這個強迫症,到底是接受了各軍人數細微差異的問題。
之前選擇湊整,實際是為了方便,也是因為大宋空餉的問題太嚴重,矯枉過正。
畢竟如果各營人數不一致,戰鬥力不一致,不好指揮。
如今倒是不用,梁山步兵營998人和1002人的戰鬥力差距不大,不用非得掐齊,為了這個整數,讓各軍指揮使都多了許多不便。
如今此番調整,便從營開始便有了1%的彈性。
彈性不大,主要也是針對日常軍伍管理的小需要。
比如正經的說,人員受傷,養傷時間萬一比較長,傷愈歸隊的時候,如果發現人已經從預備役補充了,那這人怎麼整?
不正經點說,誰還沒個親朋故舊的臨時來投奔,人員滿編的時候,這些人怎麼安置?
總不能製造減員補充吧~
小小的變動,實際也是梁山軍隊編製思想的一種變化。
軍紀不能動,空餉萬萬不允許,但是許多指揮使也是梁山老人了,軍銜很高,但是職位不高,便在其他方麵給些補償。
這種小小的調整便是。
單個步兵團的調整不大,擴兵一千也不算明顯,還有大的變動是前軍、中軍、後軍這三軍,每軍新增了一團。
前軍第四團由李浦兼任都指揮使,關勝任副都指揮使,醜郡馬宣讚(關勝上梁山之後邀請入夥)、金鼎任指揮使;
中軍第四團由李孝忠任權都指揮使,紹興任權副都指揮使,邵雲、邵翼任指揮使;
後軍第四團由嶽飛任權都指揮使,陳廣任權副都指揮使,王貴、湯懷、張顯任指揮使;
隻能說,王燁做事就是這麼的簡單粗暴,無論是關勝、李孝忠這種新來的,還是說隻有十六歲的嶽飛,王燁想抬舉他們的意思太明顯,其他人便也沒有說什麼。
這梁山到底是姓王的梁山,在軍隊主官的任命上,王燁的任命不存在爭議。
前軍、中軍、後軍、天輝四團,左軍、右軍三團,近衛(駐守梁山)兩團,合計二十六團,合計近十六萬大軍,便是梁山主力作戰步兵團了。
另外幾支特種作戰部隊也有調整。
【狼騎】作為王燁親兵,這次擴軍到了千人。
【跳蕩軍】兩團均調整為六千人團,合計便是萬二兵馬;
【陷陣營】變化不大,編製改成了兩團,一團兩營,一營八百人,合計三千二百兵馬,隻是常備輔兵多些,有一千八百,合計五千兵馬;
【陌刀營】編製增為五千,統領依舊;
【虎豹騎】編製增為五千,兩千四百虎騎,兩千六百豹騎;
【連環甲】編製依舊為三千;
這幾支人馬增的不多,但是對梁山來說負擔很大,可以說家底是真的倒騰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