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宋境內,已經有一個楚王了,就是王慶。
這也是王燁提議楚王的原因,荊湖那地方,春秋戰國時期,就屬於楚地。
實際還有個楚王,就是耶律淳,耶律淳稱帝之前,就是楚王。
“二哥,要是覺得不吉利,那就換一個,秦王呢?秦王好聽。”王燁道。
“嘭!”杜老大敲了王燁榆木腦袋一下。
聲音很大,王燁有點懵逼。
嗯,力度剛剛好,懵逼不傷腦。
“你以前也說過,功高震主,封無可封的時候,就賜死,所以你這給我封個一字王,是打算讓我現在就開始養老生涯?”
杜老大跟王燁到底是不同的。
十年,相識相知,如親兄弟一般,哪怕是聚少離多,依然是羈絆已經達到頂級那種。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是相處時間多了,就一定好的。
“主要是咱們,是白手起家,滅國的,拓土千裡的功勞,本來就多,若是不封王,如何酬功?”王燁皺眉道。
杜老大好安排,也不好安排。
好安排,是杜老大這人無論是封王,還是封侯,哪怕是不封,杜老大都沒啥意見。
甚至王燁說一句,咱們現在去開發北美洲去吧,杜老大估計也陪著王燁去了。
說不好安排,是因為杜老大是根杆。
如果是排榜,有壓榜之人,那杜老大就是軍伍之中的那個標杆。
論功勞,論資曆,杜老大就是杜老大,其他人的封賞,再高也壓不過杜老大去,所以,如果杜老大封一字王,那其他人的最高期望值大概就是這個。
如果杜老大封郡王,那郡王就是封賞上限。
當然,如果杜老大不封王,那其他人就彆想了。
所以王燁跟杜老大商量封賞的事情,就不是杜老大一個人的事情。
杜老大也是有點頭疼,這種事情···
想了想,杜老大道“要不你把封賞的事情拖一下,雖稱帝,然華夏故土都沒有拿下,金甌有缺,這封賞規格便小一些。”
“等你真的橫掃六合之後,便封禪泰山,在做大封賞。”
杜老大提了個不知道是好是壞的建議。
這其實是把問題或者說矛盾壓後。
梁山有那麼多的人,就有那麼多的需求,凡是有點功勞的,誰不想封侯意思一下,沒辦法都滿足的。
歸根結底,大公無私,不計名利的人少,不是誰都像杜老大思想境界那麼高的。
“便是小封賞,又該是個什麼規格?”王燁問道。
“不封王最好,勳爵製度你打算仿大宋設立?”杜老大問道。
“嗯,自前唐以來,勳爵這種,多循舊製,封侯這種事情,還是不適合標新立異的。”王燁點頭道。
“大宋封爵很慎重的。”杜老大提醒道。
宋代的爵位製度主要分為十二等,從上到下依次是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
然而,嗣王這一爵位在宋代並沒有得到貫徹實施,而且郡公、開國公與開國郡公實際上是一個爵等,因此宋代的爵位序列實際上應為王、郡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
也就是九等,大體就是公侯伯子男的套路。
宋代的食邑與封爵在北宋初期基本上沿襲了唐朝的做法。隻不過在待遇上,大宋的侯爵就差了許多。
唐朝的食邑製度將爵位分為九等,而宋代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細化,對不同官職的人所加的食邑戶數做出了嚴格的區分。
宋代的食邑等級一共有十四等,但朝廷實封的食邑隻有千戶到百戶這七個等級範圍。
就像杜老大說的,宋代爵位的授予很慎重,爵位有世襲的終身爵位,所謂世襲,就是降一等襲爵,但是世襲的爵位很少,有許多爵位是不世襲的,終身爵,身死爵除,不可繼承。
比如王燁的外公,韓忠彥的爵位就是這種。
還有一種世襲罔替的,不多,就倆,一個是崇義公,一個是衍聖公。
其中崇義公是為了優待柴氏後代,也就是柴進他們家,而衍聖公則是以孔子後代而定。
這兩種特殊爵位的繼承爵位選擇標準為選嫡,其主要目的是使受爵之人負責祖先祭祀以及管理家族內部事務。
宋對於爵位的授予之慎重,可見一斑。
王燁的態度也是差不多的,因為封爵太多,就是給以後挖坑,挖大坑。
可以說,大宋除了打仗不行,在其他方麵,基本做的還算不錯。
······
王燁跟杜老大到底是沒商量出個一二三了,在最基礎的標準問題上,兩個人都沒法達成一致,這自然就沒法聊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