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四,滑州城東,大宋東京河北禁軍三萬五千vs齊國一萬燕雲騎+中軍第五團五千兵馬。
就像人,不乾活,就不會出錯。
所謂不動就不會露出破綻,一動,就容易出問題。
比如,滑州城外的宋國禁軍。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很大,無論是體力,還是想法。
有些人,隻是站了一上午,就已經筋疲力儘了,哪還有力氣往前衝鋒?
而有些人有那個力氣,但是一點往前衝鋒的想法都沒有。
人皆有貪生之念,也都有畏死之心。我死了,我家裡人怎麼辦?
是吧,有這麼個理由,那不衝鋒似乎也能理解。
總結來說,大宋朝廷給的不夠多,還不到能讓這群廝殺漢拚命的程度。
齊國一個普通士卒,不算軍功田的支出,便需要一年五十貫往上的花用,而大宋呢?
因為江南方臘動亂,再加上各處天災人禍,現在的東京禁軍一個月一貫的軍餉都給不了了。
當然,就是全額發的時候,也就那麼回事。
為什麼大宋朝廷那麼多空餉貪墨的?
就是因為這不空餉,養不活禁軍士卒,尤其是到了指揮使一級,層層過油水之後,不空餉都活不下來,還扯什麼訓練?
戰鬥力的差距,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因素就決定的,這是一個相當綜合和複雜的多因素結果。
所以戰爭還沒開始的時候,結果就已經定下來了。
有沒有一線勝算?
有的。
步兵打騎兵,隻要限製住速度,混戰的話,同等數量的情況下,騎兵並不占便宜。
臨城結陣,北麵是黃河,講道理是沒有大範圍迂回的空間的,或者說從地形上來講,這就是個騎兵死地。
呼延通選擇了後退。
三萬五千人,就是三萬五千頭豬,你一天也抓不完,所以呼延通從來都沒想過真正意義上的全殲,甚至他們有一部分退回滑州城也沒有關係,大軍出城有秩序,都出了快一個時辰,何況是往回退?
所以注定今天能撕扯下一大塊肉來,呼延通就是在等機會。
紀律性、訓練程度、武器裝備的優勢,讓呼延通有更大的容錯,也有更多的操作空間。
若是換呼延通守城,根本就不會這麼布置。
滑州防禦應該是在城外紮寨的,一座城池,兩個互為犄角的營寨,才是更合適的選擇。
但是因為地形,因為前軍給的壓力,這五六萬兵馬就這麼擠在了滑州城內,並沒有完成這般布置。
所以呼延通過來,就是摘果子的,劇本是早就寫好了的。
“噠噠噠!”韓常領兵衝鋒。
並不是大規模的衝鋒,身後隻有千餘騎兵,這般規模的軍隊,對比三萬人不多,但是衝鋒起來,也已經是地動山搖了。
宛如一道洪流,從大宋的軍陣側麵,以一個圓潤的弧度,切了過去。
用切是最合適的。
就是從連成一片的大宋禁軍軍陣之中,選擇了小小的一個角,切了下來。
“嗖!”
“嗖!”
“嗖!”
“嗖!”
“嗖!”
“······”
弓箭永遠是戰場的主角,今天也不例外。
韓常選擇了從這前出一部右後方切入,因為大部分弓手是左手持弓,右手拉弓弦,所以就存在射箭的死角。
而且他們的軍陣最完整,戰線也比彆的靠前,一看就是硬骨頭精銳,韓常就要打掉這塊骨頭。
這就是為什麼韓常,能在燕雲騎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一個好的騎兵統領,是能找到合適的衝鋒時機和角度的,而不是看著亂糟糟的軍陣,隻能莽上去,硬撞。
在騎兵的指揮方麵,韓常、耶律馬五都是一等一的那種存在,如果說梁山其他騎兵統領是合格,那他們就是優秀那一類。
而隨著韓常的衝鋒切入,本就混亂的大宋禁軍方陣,更是混亂,乃至···
潰敗。
三萬人的部隊太多了,人多並不一定就是好事。
“散兵陣,全線進攻!”呼延通下令道。
燕雲騎和中軍步兵的總攻,成了壓倒大宋禁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潰敗的大軍,是世上最殘忍,最血腥,也最無情的地方。
情緒化的人,在死亡的壓力下,是會和動物一般發狂的。
瘋狂程度,隨著燕雲騎殺戮的越來越多,也愈發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