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陽城。
回到雒陽城的劉隅,有些繁忙。
他花了整整十天,把之前有用的內容整理成冊。
這期間,他一直在和諸葛亮交談,越深入越覺得諸葛亮天賦異稟。
如今有些問題還沒有看透,完全是受限於年輕和閱曆。
可這兩項能力是隨著年齡和時間慢慢會增長的。
諸葛亮同樣對劉隅敬佩不已,當初劉隅在雒陽時,劉皇叔才高八鬥名聲,就傳遍了整個天下。
後來水鏡先生南下荊州時,也曾說起過劉皇叔。
水鏡先生對於劉皇叔讚譽有加,虛懷若穀,智謀深遠,才華橫溢,天縱奇才。
他認為像劉皇叔這樣驚才絕豔的人物,五百年才會出現一個。
水鏡先生最後還下出結論,能中興漢室者,必是此人。
當日諸葛亮聽到這些內容時,還隱隱覺得水鏡先生有些誇大。
直到這些時日,和劉皇叔朝夕相處,諸葛亮才真切的被劉隅的才華所吸引。
劉皇叔所說的很多觀點,很多見識,諸葛亮甚至連聽都沒有聽到過。
這讓年少的諸葛亮有一絲挫敗感,但一想到此人是劉皇叔,他心中的挫敗感,水瞬間消失不見。
認知學識不如劉皇叔,似乎也不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吧。誰叫他是劉皇叔啊。
郭嘉這一段非常興奮,除了必要的休息之外,他一直在找諸葛亮。
在曆史上,有奉孝不死,臥龍不出的遺憾。
而如今這個時代這種遺憾終於被彌補了。
兩個時代最驚豔的天才,一見如故,迸發出了精神的火花。
郭嘉認同劉隅的觀點,等諸葛亮長大之後,這個時代沒有人的能力,能淩駕在他之上。
這期間,劉備也閒暇時,也常來到這裡,聽幾人談論。
劉備年少時,喜歡狗馬,音樂,美衣服,就是不喜歡讀書。
後來雖然拜在大儒盧植的名下,但也並沒有學到多少知識。
這也不奇怪,這個時代的人,想要出人頭地,必須有名聲作為基礎。
比如忠,比如孝。劉備拜在盧植名下,就是這個道理。
說白了,就是為了拉盧植這個虎皮為自己做大旗,至於學問,恐怕雙方誰都不會在意。
此時的劉備就有些吃虧,幾人談論學問時,劉備有些似懂非懂,一言不發。
雖然有些不明白幾人說的什麼,劉備還是非常平靜,臉上並沒有任何不適和尷尬。
這些儀表,落在幾人眼中,都暗自讚歎。
剛踏入仕途的劉備也是一個急性子,在安喜縣縣尉的位置上,督郵對劉備無禮,劉備一怒之下,鞭打督郵,打了二百多鞭,才帶著關羽、張飛騎馬離去。
後來曆經沉浮,經曆社會拷打的劉備,也逐漸收起了他高傲的性格,變成了一個喜怒不形於色的政治家。
這個轉換過程很奇怪,奇怪有些讓史書都有點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