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讓·佩蘭最為後人所知的成就,可能就是發現溶膠粒子隨高度分布的公式,並且通過實驗非常準確地測定了高中化學裡運用很多而且幾乎是必考的阿伏伽德羅常數,從而徹底奠定了熱力學的分子運動觀,擊碎“能量說”,給原子論最終戴上了勝利的桂冠。
不過,這些都是1908年左右的事情了。
玻爾茲曼是在1906年自殺身亡,如果他能多活兩年,就可以看到原子論的勝利。
現在讓·佩蘭還沒有研究阿伏伽德羅常數,他正研究的課題是射線。
讓·佩蘭留存下的照片李諭見過,不過都是他老年後的樣子,如今佩蘭還是個剛過而立之年的青年,和照片中的差距不小。
“您就是佩蘭教授?”李諭問道。
佩蘭從椅子上站起,“正是!您一定就是傳說中的李諭了。”
李諭笑道:“什麼傳不傳說的,我不是傳說,隻是個學者。”
佩蘭同他握了握手,“報上說的果然是真的,如此年輕!我看過您寫的論文,對射線的分析堪稱偏僻入裡,深入本質,我準備按照論文展開深入的研究。”
李諭摸了摸眉頭,他倒不希望佩蘭繼續研究射線,因為作為一個後來人,李諭深知佩蘭的真正優勢還得在分子熱力學上。
至於射線嗎,雖然佩蘭也作出了一定的成績,不過和讓他拿了196年諾獎的分子熱力學比,完全可以往後推推,以後有空了再搞不遲。
於是李諭說道:“佩蘭教授,我私下認為現在還不是研究射線最好的時期,實驗條件並不具備。”李諭緩了緩,又說,“不對,不僅是實驗條件不具備,就連實驗理論都不具備。”
佩蘭一驚,訝道:“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原子論並沒有深厚的根基,隻有確立了原子論,才有可能進行後續的射線衍射實驗。”
李諭的論文是建立在純理論上的,和愛因斯坦、普朗克等純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很像,他們都不擅長做實驗,而是注重理論推導。
實驗物理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還是有很多不同的,而佩蘭,顯然對於實驗物理有著很深的認知。
之前說過,這個年代,物理學處在實驗物理學家領導的時代,都是有了實驗結果再由理論物理學家推導。
不過李諭卻是先提前給出了理論,後麵則需要實驗物理學家做出實驗。
也很好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純理論物理,一直到很多年後,陸續才做出實驗,一點點驗證了相對論的正確。
佩蘭琢磨了琢磨,“那我研究什麼?”
“自然是測定阿伏伽德羅常數。”李諭脫口而出,差點說出這就是能讓他拿諾獎的發現。
“阿伏伽德羅常數?”佩蘭疑惑道,“如果我沒有記錯,30年前麥克斯韋先生已經測定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