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難道隻有學習外文的了?”李諭問。華世芳說:“自強學堂每年招收10餘學生,基本都是學習外文,僅有部分學生研習化學,以為漢陽工廠而用。”單論人數,這個規模倒是還好,京師大學堂第一屆招生也是僅有100多人而已。
李諭隻好說:“情況早晚都會有改觀。”李諭心中知道,確實應該加強政法科以及理工科的培養,但也不能說自強學堂有錯,畢竟外文對於官員來說的確現實意義更重。
李諭問道:“自強學堂中,學習外文的學員是否也學習西學各科?”華世芳說:“當然要學,主科為外文一門,其他諸如算術、物理、化學、地理、曆史、博物、理財、公法、交涉、繪圖、體操、兵操均要學習。”
“那我明白了。”這麼看的話,真的就像是後世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的內容全,但都是比較基礎的,難以涉及高深的知識。
同京師大學堂一樣,學生都是在惡補中小學的內容,要成長起來至少還要十幾年。
華世芳說:“好在香帥一直重視教育,除了幾所高等學堂,各地中小學堂也興建有不少。”張之洞重視教育也是繼承自他老爹。
張之洞父親張瑛是個舉人,按照清朝的製度,舉人大部分最高隻能做到學政或者縣令。
張瑛運氣好一點,做了好多年縣令後,當到了知州。對於他這種普通出身的,幾乎是舉人的極限。
畢竟能中舉也蠻不容易了。進入統治階層的分界線是舉人,秀才離這條線還差得非常遠。
簡單算筆賬:明朝每次鄉試舉人名額全國僅1100—100人,整個大明總共錄取了11萬名舉人、清朝每次鄉試舉人名額全國100人,整個大清大約總共錄取了1萬名舉人。
清時有100多個州縣,每年活著的舉人大概一萬人,攤到每個縣平均七人左右,這七個人加上縣太爺,就是本縣的最高統治階級。
舉人就已經有了好多權利,反正隻要是一中舉,大把本地人過來跟你攀親戚認親友,求著將自己的財產、田地、戶口放在舉人名下,以躲避繳稅和服徭役。
要不範進中舉就能瘋。如果是中進士,那上限就更高了。隻不過這都是舊學,再有兩年,科舉製度就要告彆曆史舞台。
說到張瑛,他在貴州當知府時,經常在夜裡派兩個差役在全城巡邏。他們一個提著燈籠,一個挑著桐油簍,遊走在大街小巷。
遇到有讀書人挑燈夜讀,便為他將燈盞加滿油。這就是
“加油”這個詞的由來,蠻有趣的,還真是貨真價實的加油。李諭道:“教育的確要從娃娃抓起,越小的孩子越早接觸西學教育越好。”華世芳讚同道:“先生說得實在是太有道理了,概括到了關鍵。”李諭說:“這幾所高等學堂要不先不看了,咱們先瞧瞧小學堂如何?”華世芳覺得沒什麼不妥,反正都是新式學堂,於是說:“沒有問題,正好附近有一所,一起去看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