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先修班後世演變多年就是今天廣東省實驗中學,放在全廣東也是拔尖的中學。
當年詹天佑作為第一批留美幼童就曾經在這裡學習過一段時間。留美幼童前後一共四批20人,第一批幾乎可以說是最成功的,因為學習時間相對較長,進入美國名校的也最多。
當時美國對中國這些留學生態度相當好,有22人進入了美國私立大學中非常難進的耶魯大學,還有人進入了麻省理工學院,3人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人進入哈佛大學。
都是美國赫赫有名的大學,能給這麼多名額,也能看出來美國教育界對這件事非常歡迎,甚至堪稱友好。
隻不過這項非常有意義的留學舉動,卻被清廷在年叫停,並且強行將所有留學幼童召回。
從72年算起,連十年都不到,當初的計劃是要在美國學習並且遊曆十五年的,如此短的時間,最終隻有詹天佑等兩人完成了學業拿到正式的大學學位。
很難想象如果所有人都順利完成學業會怎樣,即便是無法對大勢有過多影響,至少會是幾十朵漂亮的浪花。
至於召回的原因嘛,則是因為留美幼童去美國時年齡太小,相當於從小在美國長大,耳濡目染下對西方的現代生活方式就接受了,不僅和美國同學開始搞party,甚至還把辮子剪了。
可憐的滿清也就這一條可笑的底線,畢竟是他們拿來控製所有漢人的最強手段。
所以清廷頓時不能忍了,反了不成,都給我召回來!留美幼童們回國後,不僅根本不受重視,甚至被社會各界所譴責。
《申報》直接登文說:“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譴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後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並無故家世族,巨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當時容閎集結留美幼童時非常費勁,很多人根本不願意出去,所以選的都是平民出身的孩子,想不到成了被罵的點。
輿論以及申報這麼罵他們,就是覺得這些人出身寒微,肯定沒有禮教,不堪大用。
很長一段時間裡,也就一些漢人大臣、封疆大吏如袁世凱、張之洞、李鴻章在啟用他們。
等到大清沒了,才真正能夠發光發熱,不過已經時隔太久。黃飛鴻帶著李諭來到留美幼童先修班所在的院舍視察了一番,二十年過去,這裡已經非常荒蕪,而且地方明顯不夠大。
畢竟留美幼童每一批隻有30人,也並非都是在廣州,比如上海就有這種先修班。
既然叫先修班,學生又都是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所以教授的隻有英文,自然用不著太大的校舍。
但李諭倒是對這裡表示非常有意義,
“今後基金會所辦學校,將會送一批學生去美國留學,選在這個地方,亦有繼承之意。”黃飛鴻問道:“聽聞現在最強之國家在歐洲,英吉利國、法蘭西國等,為什麼不去那裡”現在很多人的觀點裡,世界上最強的還是日不落帝國,
“帶英”。美國獨居美洲,還處在悶聲發大財的階段,著力於工業方麵。
等它在軍事、世界紛爭嶄露頭角要在一戰以後,那時候幾個響亮耳光也初步打醒了大半個歐洲。
李諭解釋說:“歐洲的教育當然非常強,科研也很強,不過現在美國教育科研環境並不差,並且在外語方麵隻學英語也有助於精簡課程。至於歐洲,太分散,強的國家太多,如果讓學生再花時間去學習法語、德語就有點過於侵占時間。”劉永福說:“帝師說的有道理,我以前和法國人打過仗,他們說話就和英國人不一樣。”黃飛鴻恍然:“原來還有這一層考量。”李諭笑道:“這些是客觀原因,最主要的當然還是因為出錢的基金會來自美國。”謝煜希對此地同樣比較滿意,不過確實有點小,明顯不能發揮作用。
按照他們的預期,在每個城市的學校都要超過一百畝,有足夠的地才行。
按照之前在天津的估算,受限於難以建造高樓,一百畝地,即6萬多平方米,在保證生源的前提下,每年才能招納00到200名學生。
看似地方不小,體育場就占去一萬多平方,中小學加起來就算是九年的話,那麼也將達到一兩千人的規模。
教學、食堂、科研樓、圖書館、辦公樓、住宿樓等等都要占據很大地段。
這時候的學校很多都是采取寄宿製,房屋如果按照一層來建,的確已經達到上限。
除非今後慢慢再進行升級改造,等國內對於鋼筋混凝土結構有了更好的掌握才能進行更合理的多層高校舍建造。
李諭在上海選擇楊斯盛和顧蘭洲等人也是有了考量,得儘快讓他們在技術上成長起來。
總之就是利用有限的手段儘可能讓配套產業都有進步。隻不過到時候如何讓楊斯盛和顧蘭洲的建築生意打入廣州可能會是個比較困難的事情。
雖然一時不知道如何解決,李諭現在倒是不太擔心,因為即便是楊斯盛、顧蘭洲等上海營造商人無法打破地頭蛇壟斷進入廣州市場,那也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
這樣也比再從頭找一家營造廠要效率高一些。畢竟李諭本人不是土木工程專業的,能讓楊斯盛、顧蘭洲他們儘快掌握鋼筋混凝土建築技巧都有一定嘗試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