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吃飯期間,上海電報局局長袁長坤不時來找李諭敬酒,似乎是套近乎,還堅持要給李諭的住宅及大同大學免去電話費和電報費。
住宅倒是無所謂,但大學這種機構發電報打電話蠻多的,每個月的電話費和電報費都不少。
吃完飯後,芮恩施建議大家去聽一下中國戲劇。
貝爾此前在萬國博覽會聽過一次,但當時的臨時舞台比較簡陋,也沒有很好的氛圍,如今到了上海,樂得去聽個原汁原味的。
芮恩施說:“我坐火車時,北京一位當紅年輕演員一同來到了上海,他的演出不容錯過。”
李諭問道:“梅蘭芳?”
芮恩施說:“是的,他現在北京火得真是不像樣子。”
老美對中國戲劇相當熱衷,其他幾人當即決定一同前去。
京劇進入上海相對晚一些,在此之前,上海的戲曲演出活動主要在築有戲台的神廟和會館,或者在茶樓、茶館裡搭板為台。
到了鹹豐年間,由於戰亂的緣故,各地群眾及戲曲藝人大批南下,場地狹窄、設備簡陋的茶樓戲棚無法滿足需要,上海瞬間湧現出一批真正的戲園和戲館,比如“滿庭芳”“丹桂”等知名的。
京劇一經傳入便迅速風靡上海灘,上海人起初稱之為“京班戲”。
邀請梅蘭芳赴滬演出的戲院叫做“丹桂第一台”,老板許少卿。
許老板很會作勢,在梅蘭芳到達之前,已花大價錢在《申報》頭版做了廣告宣傳。
來到戲館門口,李諭看到板子上貼了一張大大的海報,幾行文字介紹今天演出的兩位名角。
不過放在頭牌的不是梅蘭芳,而是個須生——王鳳卿。
實際上這個人才是許老板的首邀人物。
海報介紹中大段都在介紹王鳳卿,極儘誇耀之能事;隻在最後的寥寥幾句,提到還有“南北第一著名青衣兼花旦”梅蘭芳到場。
梅蘭芳雖在北京有了名氣,但上海人並不了解他,也從未聽過他的戲。
耳聽為虛,許老板對梅蘭芳的藝術估價不高;而王鳳卿不同,他年長梅蘭芳十歲,成名已久。
許老板起初隻答應給梅蘭芳包銀每月1400元,王鳳卿則是每月300元。
——從給的價格就能反映出現在人們對京戲的狂熱。
王鳳卿曉得梅蘭芳的能耐,他認為許老板給梅蘭芳的包銀偏少,要求再加400元。
而許老板覺得梅蘭芳不過是王鳳卿的陪襯,不願在“無名小卒”身上多下本錢。王鳳卿有些不高興,覺得許老板太小氣,於是故意說:“你如果舍不得出到這個價,那就在我的包銀裡麵勻給他400元。”
許老板有些難為情,無奈之下終於同意再給梅蘭芳加了400元。
由此還能看出,梅蘭芳這時在上海人眼裡的地位並不高。
幾人落座後,李諭憑借自己淺薄的戲曲知識給他們科普了兩句,無非就是講講故事梗概,不然他們已然聽不懂唱詞,要是連台上講了啥事都不知道,真就隻能聽個響了。
但即便隻能聽個“響”,他們也很狂熱。
李諭看了看節目單,梅蘭芳的戲被排在倒數第二。在北京被稱為“壓軸戲”,而在上海則被稱為“壓台戲”。
上海的“壓台戲”相當於北京的“大軸戲”。因為上海的演出習慣,一般稱最後一出戲為“送客戲”。
梅蘭芳這場演出非常成功,幾乎是一炮打響,坐穩了海報上許老板有誇大之意的那句“南北第一著名青衣兼花旦”評語。
喬治·伊士曼具備一定的藝術品鑒能力,稱讚道:“即便紐約百老彙,也無人能及。”
特斯拉聽過幾次百老彙歌劇,讚同道:“果然藝術的瑰寶仍舊在東方。”
演出結束,伊士曼又請求戲院老板讓他給梅蘭芳及王鳳卿拍了照片。
拍完照,梅蘭芳認出了李諭,打招呼道:“李大學士!”
李諭笑道:“梅老板好,估計以後要叫你伶界大王了。”
“李大學士太愛講笑話了,”梅蘭芳說,“大王的叫法我哪當得起!”
以他的崛起速度,差不多四年後,就會承襲“伶界大王”的稱呼,相當之年輕。
此後幾天,梅蘭芳還有緊張的演出。按照戲班規矩,先演三天作為試水,即“打泡戲”,接著就會收到各種堂會邀請,非常忙碌。
——
回到彙中飯店,安排貝爾等人住下後,李諭才動身返回豫園。
次日一早,李諭準備坐電車先去趟科學雜誌辦公室,然後去飯店找他們。
李諭買了3角錢的票,坐在車廂前麵的頭等艙。
上海的電車現在仍舊分成前麵的頭等艙和後麵的二等艙,收費略有不同:頭等艙每一段3分錢,二等座每段票價隻要分錢。
這個價格比黃包車還要便宜,同樣的距離,黃包車至少要一元錢。
可即使如此便宜,很多人仍舊害怕電車那兩根通電的“大辮子”,不太敢坐。
所以電車公司經常搞促銷,甚至送點花生瓜子之類的。
而用不了一兩年,上海的電車就會變得異常擁擠,車門上都扒拉著人,頭等艙亦是如此。電車公司不得不取消等級製度,因為已經沒有意義。
剛下電車,就有人迎了過來,“李院士,終於等到您了!”
李諭問道:“先生是?”
對方回答:“本人上海電報局局長唐元湛。”
李諭直接給弄糊塗了:“你們換人這麼快嗎?昨天我見到的電報局長還姓袁。”
唐元湛說:“我是江蘇省督軍派來的局長。”
“那之前的袁局長?”李諭又問。
“他是北京交通部派來的。”唐元湛解釋說。
唐元湛和袁長坤一樣,都是留美幼童出身,不過現在時過境遷,要各事其主。
民國雖然在非流血的革命下誕生,但進入民國後,反而是長久的戰亂,尤其等袁世凱死後,各地軍閥四分五裂,連年征伐。
電報是各派政客的喉舌,也是各路軍閥獲得戰爭信息、調兵遣將掌控戰爭態勢的重要工具,電報收入更是添加武器和發放軍餉的最好來源之一。
上海電報局作為特級電報局,地位非常高,轄江蘇省4個電報局、個電話局,以及江蘇省境內的所有電報乾線、支線線路工程,同時又是全國電報通信重要的中轉樞紐局。